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陈励张胜男

陈励中共成武县委党校山东菏泽274200

张胜男中共牡丹区委党校山东菏泽274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建设做了进一步深化,为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里程碑,适应了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轨迹,为‘美丽中国’的社会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报告中的内容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句句凸显中国乡村特色,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展了系列战略工作。

关键词:生态文明;十九大;乡村建设;五位一体

引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指标,提出要在发展中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点,既要发展乡村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各地部门要自觉将经济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对等起来,发挥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1.新时期下美丽乡村的重要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向我们深刻解答了何为生态文明、应该建设成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实践问题,这既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之路,也是党的重大实践成果,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乡村具有指导意义。生态文明于十八大被纳入美丽中国建设工作中来,因其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是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经济等内容的不竭动力。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的基础,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取得乡村建设的成果,但也凸显出经济迅猛发展与环境日益恶化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的根本因素。生态文明理念所具有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观高度符合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国情,对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系统、全面、科学部署,有助于美丽乡村工作的稳定开展。

2.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乡村

2.1提供经济基础,发展绿色产业

众所周知,中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宏伟中国梦,就要立足乡村的全面改革,包括地域品牌、环境特色、经济文化。其中经济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是为改善农事生产活动条件的必备前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安全在新时期中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农业前进方向,更是打造乡村品牌特色的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种植和养殖提供了必备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产品安全,实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向市场的输入,促使高营养价值有机产品的迅速转型,为乡村经济指标的提升做出贡献。生态兴则经济兴,生态衰则经济衰,这从生态方面论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志,即绿色经济,而绿色经济需借助绿色产业来支撑。美丽乡村并不是单一的田园风光,而是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纵深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为农民的持续增收、幸福生活打下厚实基础。只有确立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的新道路,确立以市场为导向、农民为主体、政府指导、社会联动参与的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鼓励农民依据市场需求和现有的资源条件,选择与环境相适宜的特色产业,重点扶持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对象,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互促共进的美好局面。

2.2优化乡村布局,改善宜居条件

针对当前乡村普遍出现的村落分布零散、居民点多而大、宅地闲置等状况,必须加快统筹城乡规划步伐,优化城镇布局,依据地方气候、水文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产业结构等实际,按照‘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的要求,认真做好美丽乡村规划总工作。通过对村镇布局、生产布局、交通布局、水利布局、土地布局等内容的系统编排,科学划定产业集聚区、农民居住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等空间结构,提供农田培育标准,发展适度规模生产方式,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的乡村格局,借助生态与文明两个思想来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改善安居条件、打造新型乡村社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实施村组合并、异地搬迁等方式解决乡村零散分布的问题,逐步向着环境优美、设施配备齐全的新社区转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的开发和保护,不能过于追求地区经济的提升,应保留宗教、习俗、民居特色,实现历史文明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将乡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2.3强化制度约束,统筹环境治理

报告中提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这就对未来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作出了明确的制度约束,要如何将乡村建设做到最严是新时代的第一工作。命脉在田、命脉在水、命脉在山,绿水青山要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理,落实乡村自然环境的全面改善,保障能源资源,治理环境污染,划出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好城镇开发边界这条线,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资源的集约型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综合治理水、土、气。要让乡村建设做到有理可依、有迹可循、有法可保,严标准、严考核、严处理,才能从源头上防治乡村环境污染问题,为实现美丽这一目标夯实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得益于环保。因此,只有共建才能共享,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从自身做起,从小的方面出发,努力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作为农业从事者、科研工作者,应以技术创新、理念改革作为推广高效种养模式的前提,为美丽乡村增添‘绿能量’,既稳定粮食产量,发展绿色产业,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节约废物处理成本,为自己和他人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让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理念共行,彻底破除经济发展的障碍,让村容秀美,让民生富裕。

3.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和目标。始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乡村建设作出的新指示,各地政府理应担负起生态支撑、水源涵养、产业转型、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摆脱粗放型的乡村管理模式,探索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之路,全面实现‘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保护治理[J].张晓.安徽农学通报.2018(17).

[2]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保护治理[J].张晓.安徽农学通报.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