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鲜活起来——浅谈培养山区孩子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让课堂鲜活起来——浅谈培养山区孩子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张秀琼

张秀琼

珠海市金湾区第一小学广东珠海519055

内容摘要:面对农村孩子死气沉沉的课堂,老师要从提高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入手,让课堂鲜活起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重要作用、重要形式、重要组成、增强、提高

人们都说,山区的孩子要么“金口难开”,要么言不达意,或条理不清,或闲话混杂,至于语言表达中简单、生硬、头绪不清的更是普遍存在。当我刚开始给支教学校——韶关市乐昌金鸡小学四(6)班孩子上课的时候,我就深深感受到了这种“金口难开”的课堂:在教生字的时候,我问孩子们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孩子们都静静地看着我,没有一个发言;在教课文的时候,我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结果没有一个举手;在教作文的时候,课堂仿佛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教,深感压力。学,更感吃力。

四(6)班孩子们的课堂和学习能力表现得这么不尽如人意,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强所致。我认为,想要改变山区孩子的学习能力,培养山区孩子的学习能力,提高山区孩子的学习能力,让课堂鲜活起来,让孩子们能说会道是很重要的。其中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必要的途径。

一、口语交际是人类社会最重要、最常用的交际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历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外学者曾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一般成年人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交际活动做过调查,发现“听”的活动占其言语交际活动总和的45%,“说”占30%,“读”占16%,“写”只占9%。“听”与“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听”“说”活动的总和可占言语活动总量的75%。可见,口语交际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语文课程标准》里就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并在“总目标”里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二、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受学生年龄特点的影响,小学的课堂教学,是依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上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需要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听和说的能力在课堂上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才思敏捷,能说会道,畅所欲言,用心聆听,课堂气氛就会鲜活、充满激情。学习就会变得是一件很轻松愉快的事情。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课堂教学就会高质量。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素养就得以培养、提高。如果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行,师生之间互动不起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整个课堂就成了一潭死水,成了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课堂教学又如何能高质量呢?

三、口语交际能力强,学生会越来越聪明。听话、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除了听话和说话能力外,还会出现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是需要学生口、耳、眼、手等多种感观参与到活动中的过程。口语交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思维变为口语的转换过程。因此,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他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灵活,脑子变得越来越聪明,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四、口语交际能力强,学生的阅读能力随之增强。口语交际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也就强。

五、口语交际能力强,学生的作文水平随之提高。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其中语言积累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之一。作文实际上就是“我手写我口”的转换过程。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想象力等就会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既然口语交际对学生如此重要,该如何提高农村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第一步:开发学生的胆量敢说

现今社会,想要找份工作,必须先通过面试,用人单位才会择优录取。如果我们不敢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别人怎么会欣赏到我们的才华呢。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在人前发表自己看法,展示自我的勇气。许多农村孩子在课堂上不敢发言,有性格原因,有知识层面的原因,有担心说错了会被同学笑、被老师批评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课堂上,老师首先要明确告诉孩子们,说错了没有关系,老师不但不会批评,反而会表扬敢发言的同学,会欣赏多发言的同学。其次,老师还要告诉孩子们,敢于发言的同学因为经常动脑子想问题,会越来越聪明,想让自己变聪明就多点发言。最后,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能尽情说。

第二步:开发学生的自信爱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作为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重要途径的课堂上,每一节课都要鼓励孩子们多发言。要求孩子们每天站起来跟老师说一句话。不管对错,能站起来一次就及格了,两次是良,三次是优秀。并建立加分制度,一节课发言几次加几分,得分最多的前几名可评为“学习小能手”、“学习小标兵”。以此激励孩子爱发言,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第三步:开发学生的口才懂说

许多孩子都习惯于老师问什么,他们就答什么。比如,老师问:“这一段话描写了几个景物?”孩子们就会说:“三个。”在课堂上,老师要指导孩子怎么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站起来说的是一句话,而不是一个词。这样长久地训练下去,你会发现农村孩子的口才越来越了得,课堂越来越精彩,和城里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第四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说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为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课堂上,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学会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思考,学会根据老师创设的情景展开想象,学会怎样变得能说会道,能言善辩。

第五步:开发学生的评价会说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所以要指导学生学会聆听,在听了别人的发言后能补充自己的意见或进行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美,评价美。懂得欣赏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懂得欣赏文章的好词好句;懂得欣赏同学的一段朗读等。

第六步:开发学生的视野善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首先,语文课堂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特点,经常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其次,充分利用好“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每个园地都会有一个专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和写作的机会,这些机会就要充分利用好。让学生尽可能得到锻炼。

再次,充分利用四人小组。因为能在班上发言的人毕竟是少数,总有那么一些人是不举手的。这一拨人怎么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呢?四人小组就是很好的途径了。在优秀的孩子在班上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后,就让孩子们进行四人小组交流。在轻松的环境下,孩子们都很乐意说的。当然,每次交流都要有主题,有要求的,不是漫无目的的。

然后,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备而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便能“有备而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先让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进行自学或小组讨论,然后再汇报。

接着,帮助孩子积累语言,鼓励学生多阅读。我们班孩子每周都有一节阅读课,让孩子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看书。到最后五分钟,我会让孩子说说当天的阅读收获。起初我会把说话的方式写在黑板,让孩子们以填空的方式进行汇报。比如我今天看了什么书,作者是谁,我看了几页,我的阅读收获是什么。慢慢地,孩子们知道该怎么说了,我就提高说话要求了,让他们说说欣赏的段落,欣赏的理由。

跟着,充分利用各种途径训练学生。结合各学科特点,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尝试当小主持、小老师、小导游、小辩论家、小发明家等,开拓学生的见识,扩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最后,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农村孩子由于家庭和生活条件的限制,见识与接触到的层面都比较少,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少。所以在说或写的时候,都很容易词穷,不知道说什么好,写什么好。老师在课堂上就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摄取知识,开拓他们的眼界。如进行一个小实验、举行一个小活动后,让学生说说过程、心情、收获等,学生学起来会来劲很多,放松很多,课堂气氛自然就能活跃起来了。

第一学期,我上了一节《倔强的小红军》观摩课;第二学期,在面对乐昌市北面学校举行的开放活动中,我上了一节《鸟的天堂》汇报课,听课老师均对四(6)班的孩子评价很高,纷纷表示没想到这里的孩子也能达到这个水平。再也不是那种常见的死气沉沉的课堂。

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农村孩子的课堂和学习能力比较不尽如人意,教师们只要从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下功夫,想方设法让他们畅所欲言,让课堂鲜活起来,农村孩子和城里的孩子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静悄悄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