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加快新型农村建设步伐——史河灌区的调查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加快新型农村建设步伐——史河灌区的调查与思考

邹磊赵德松

邹磊赵德松(1、霍邱县淮河河道管理局,安徽霍邱2374002、霍邱县水务局汲东分局,安徽霍邱237400)

摘要:通过对史河灌区的调查,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加快新型农村建设步伐。

关键词:农业灌溉;新型农村;建设

1灌溉工程现状

我县属淠史杭史河灌区,有总干渠1条,干渠3条,支、斗、农、毛渠1593条,总长4643公里。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22.3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85.63万亩。境内有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357座,塘坝近4万处,总蓄水量3.83亿立方米。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县先后利用商品粮基地建设、重点农水、以工代赈、黄淮海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外资、扶贫等项目资金对灌区工程进行了续建配套,兴建的各类水利工程在抗御水旱灾害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无疑是我县农业生产的命脉和源泉,也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支撑。

2工程效益分析

2.1渠道工程:灌区干、支渠均在大跃进年代利用人工开挖,设计标准较低,延用至今,破烂不堪,引水不畅,耗水量大。据多年灌溉资料,正常年份全县引水量在3~6亿立方米左右,但实际灌到田间不足50%,水资源浪费严重。

2.2蓄水工程:中型水库不同程度带病运行,不能按设计标准蓄水;小型水库基本都是病险库,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蓄水能力仅占设计蓄水量的60%左右;塘坝工程淤积严重,蓄水效益锐减,据调查,塘坝工程10年不清淤,蓄水量仅为初期的50%左右。

2.3建筑物工程:我县灌区配套工程本来就不尽完善,现有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尤其黄淮海开发、外资、扶贫等项目配套的建筑物及泵站工程近年来损毁严重,控制运用能力下降,投资效益的发挥较低。

3农业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自然因素导致水旱灾害频繁。我县属北亚热带与暖湿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87.6毫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汛期较为集中,水稻栽插及壮黄期降雨较少。另外年际间降水变化较大,丰枯不均,建国以来,先后于1958、1967、1978、1988、1999~2001(连旱)年发生较大旱灾,约10年一个周期,每遇大旱,中游减收,下游基本绝收。

3.2灌区工程与现行灌溉方式存在矛盾。我县支渠及其以下渠道配套,多属计划经济时期规划并实施,如今包产到户,灌溉方式多为轮灌,致使上下游、左右岸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3.3现有工程抗御旱灾的能力不强。一是渠道工程。近几年,国家虽然投资对部分干渠进行续建配套,但杯水车薪,难以完善;支渠及其以下渠道渠线长、淤积严重、引水不畅、调度困难,每遇干旱年份,即形成上游串田漫灌,中游水流缓慢,下游望水兴叹的尴尬局面。二是蓄水工程。我县小水库多数带病运行,从安全角度考虑,塘库蓄水应控制在汛限水位以下,但用水条件差的地方有超蓄现象。我县塘坝工程多数是长藤结瓜,无地面径流,与灌渠争水;有的虽有地面径流,但没有进水渠,碗口大的塘对碗口大的天,接多少是多少;有的位置居高,上无来水、下无节制,只得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三是灌溉补给工程。多年来,灌区尾部利用多种项目资金兴建了一些灌溉提水站,这些站有的缺乏科学规划,效益不明显,有的因施工质量差或缺乏专业人员运行管理,毁坏严重,尤其乡村直管站几乎是年年用、年年修、年年坏。

3.4灌区工程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县干渠、分干渠及四座中型水库由县水务局所属分局、段所管理,工程运行情况较好。支渠以下渠道、小水库、塘坝工程由乡镇、村组分级管理,有的地方管理较好,如曹庙镇三里湾支渠管理主体明确,措施得力,该渠配套后,一直由镇统管,并确定一名镇干负责,按渠道流经行政村分段划片、属地包干,安排70多名退下来的村民组长担任水管员,从事工程及放水管理,镇里每年拿出2000元左右,用于启闭机擦油保养,有的地方管理主体缺位,制度不健全,责、权、利不明确,致使工程管理比较混乱。

3.5依法管理水工程力度不大。一是违章侵占渠道现象严重。沿渠的街道和村庄,一些群众水法意识淡薄,在渠道内随意建筑侵占渠道、堤坡乱垦乱植等违法违章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人为破坏水工程行为屡禁不止。据调查我县灌区各类放水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这些工程除老化失修毁坏外,相当一部分属人为破坏。尤其大旱之年,乡镇与乡镇之间,村组与村组之间,争水抢水矛盾突出,极易引发一些随意毁闸偷水等人为破坏水工程设施的问题,致使放水无法控制调度。三是水事案件查处难。近年来,国家对水工程管理出台了《水法》、《水工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水行政执法部门在水事案件查处过程中,很难得到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甚至遭到刁难和阻挠,使许多水事案件查而不处,不了了之。

3.6灌区种植结构单一。过去灌区农业生产,岗地主要以旱经作物为主,水稻仅占灌区总面积的70%左右,如今杂交稻产量高、易管理,群众倾向于种植,致使灌区内几乎全是水稻,这种单一的种植结构,导致用水量增大,用水时间集中,季节性用水矛盾突出。

4思考与建议

作为农业大县、全国产粮标兵县,如何构筑水利这一强大支撑,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建议如下:

4.1科学制定灌区发展规划。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加强灌区建设调研,着力把我县灌区建设成为节水高效型灌区。一是做好灌区总体规划。在做好干渠、分干渠、支渠续建配套总体规划的同时,按照“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有利于灌溉管理”的原则,在灌区范围内选择投入少、见效快,节水和粮食增产潜力大的地区作为节水灌溉改造试点,逐步推广。二是做好蓄水工程建设规划。以充分拦蓄地面径流为主,在灌区内,特别是丘岗地区多建两岗夹一洼、中间拦个坝的高效蓄水塘,维修加固反调节能力较强的小水库,并对现有塘坝进行清淤整治,对既无地面径流、又无引灌能力的高塘高坝,选择适宜地址置换修塘,最大限度的增加灌溉水源。三是做好提水补给站规划。对灌区现有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增强提水能力,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做好东、西两湖水源利用规划,充分利用外水补给灌区。

4.2强化灌区工程管理。运用好现有工程,必须从管理抓起。一是灌区工程管理。调研发现,我县灌区工程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建与管的衔接,建议对灌区渠道工程按照支渠以上渠道实行水务部门专管,;支渠及以下渠道实行分级管理,按受益行政区划段包干,属地管理;中型水库及小(一)型水库由水务部门专管。小(二)型水库及塘坝由乡镇、村组分级管理,水务部门负责指导,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及乡规、民约。二是用水管理。实行计划用水,合理灌溉,充分发挥灌溉水源效益,逐步建立和完善群管组织,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办法,形成自上而下,上下衔接的灌溉服务与管理体系,保证灌区有序灌溉,均衡受益。三是加大水事案件查处力度。在大力宣传《水法》和《安徽省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做到齐抓共管,有法必依,违法必纠。尤其对渠道乱占滥建、恶意毁坏水工程的行为,要多方协作,联手予以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