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1

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严英

严英(浙江绍兴市高级中学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必然的发展。“预设”性课堂是“生成”性课堂的基础和前提。“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关键词】预设;生成;基础;前提

传统的套子式的“预设”性课堂和时下比较流行的开放式“生成”性课堂,完全是可以兼而有之的。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必然的发展。“预设”性课堂是“生成”性课堂的基础和前提。“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预设”性课堂,从某种意义上,我认为是“套子”式教学,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套子让学生在其间钻进钻出,而自己做一个权威的旁观者。此情此景,是愉悦?是悲哀?

于是,想完全挣脱“套子”,想使自己的课堂完全变成生成性的课堂,这个似乎就是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定位准吗?是不是师生都跳出了套子,都“徜徉”在文本里(说实在的,很多时候仅仅是文本的浅层,甚至游离于文本之外,因为老师也好学生也罢都没有对文本本身的基础加以透彻研究,就开始了“跳”,开始了所谓的“创新”)就够了?

二、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对于“生成”性课堂,有时也会有一些片面的理解,生成了就不能预设了,课堂教学应让教围着学转,一切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怎样学就怎样学。所以在课堂上,小心谨慎,无论学生说得有无道理,都不敢触及一个“不”字,惟恐因此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所以学生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在课堂上,我只是做了一些含糊的当时就认为对学生不是很负责任的点评。

那么如何使得“生成”性课堂更加完美?在课堂中如何进行预设与生成呢?

一是要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学生与文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

二是教师要学会倾听。

学生针对课本知识,充分表达各自的见解,每一位学生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又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教师对学生们有创造意义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要在给予辩证地评价和鼓励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

三是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

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当然,教师也应对学生提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如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学生走。

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吴增生.为动态生成而合理预设.中国数学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