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浅议中国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的影响

叶飞

□叶飞

〔摘要〕科举制因其具有科学性、公平性,对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科举制仍在1905年被废除。自鸦片战争以来,当我们极力地倡导向西方学习的时候却惊奇的发现,西方文官制亦是受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发展而来的。笔者将着重从科举制度的发展、灭亡及其后来在17~18世纪逐渐被西方国家采纳,影响西方文官制的角度,阐释中国当代所存在的文化继承与创新能力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科举制度衰落文官制文化继承“科举制是中国的特产”,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为古代的选拔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清朝末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日趋衰落,科举制度被废除。在晚晴被人批判得一无是处的科举制却在西方被广泛采用,对西方的文官制起到重要的影响。

1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选官制之比较1.1科举制优势。科举制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唯才是举。在中国服役的一千多年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1.1社会垂直流动的功能。参试者不受门第限制。不论出生,不论职业,不论种族,只要有才华都可以参加应试,选拔做官。打破了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官僚家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得底层的百姓可以入仕做官,保证了社会自下向上的垂直流动,有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

1.1.2选拔制度完善,能录取到真正的人才。层层选拔,使精英脱颖而出。以明朝为例,考试分为四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1.1.3巩固皇权统治。中央掌握选拔大权,能够控制社会人才的流动,笼络知识精英。

即使是那些稍微有点学识却未被选上做官的人,国家利用意识形态和象征的等级制,把他们纳入国家的控制范围内,进行底层民众的管理。

1.2西方的选官制度。与中国的选官制度相比,西方的制度明显落后许多。“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文职官员的选用主要有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或实行个人赡循制、政党分肥制等方法”。这些制度都有其内在的缺陷。

第一,官吏任用采用个人恩赐或委任制,这种国王恩赐制和个人委任制,缺乏公正性与竞争性。第二,官吏选拔有较大随意性。中世纪欧洲由教会、皇室和贵族三种权力统治。各自都想利用自己信得过的人,扩大统治范围。所以官职大都被各自垄断。这样真正不仅人才得不到利用,官员的整体素质也会大打折扣。第三,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官职任用从个人恩赐制过渡到政党分肥制。通过选举上台的政党,把官职分给亲信来做,每换一次政党就要对官员进行大换届。任人唯亲使公平性不复存在,腐败现象滋生。

2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的影响有人把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刘海峰:我们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物质文明领域主要是四大发明;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国对西方最大的贡献是科举制。早在15、16世纪开始,一些西方冒险家、传教士等人来到中国,不仅把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传入东方,也把中国的文化带回欧洲。他们早在那时就把科举制介绍到西方社会。从1570年至1870年的300年间,以英文或译成英文的有关我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文章、书籍多达70余种。到17、18世纪,就有人谈到要学中国,直到19世纪前后欧洲的文官制体系才逐渐形成。法国在18世纪最先试行了文官制,到19世纪文官系统基本形成。19世纪英国政府开始推行文官考试,1835年,有一个叫英格尔斯的英国人说:“我们现在在东印度公司已经采用中国人的考试办法来选拔人才了。如果哪一天,我们全英国也能够采用这种办法来选拔、考选我们的官员,那么对英国甚至对整个欧洲社会产生的正面作用和影响,将要大于火药和指南针。”英国在1870年使文官制度化和正规化。孙中山在20世纪二十年代曾多次指出:“英国行考试制度最早,美国行考试不过二、三十年,英国的考试制度就是学我们中国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亦是英国的。”说到底西方各国的考试制度还是学习中国的。

西方学习中国科举制度并不是照搬照抄,他们只学习考试选官这种方法。“考察中国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应着眼于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共性———考试这一基本特征”。中国运用考试选官先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科举制的‘公平竞争、平等择优’原则是其被西方借鉴的根本原因”。科举制的公平性与启蒙运动的精神相契合。科举制度传入西方社会,使得西方的公平原则得到实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再思考当国外在努力的学习科举制时,科举制却在自己家乡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西学的先进性,向西方学习盛行于中国。从最初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西学为用,再到全盘西化。芮玛丽、列文森:理智———情感模式中讲到中国第一代坚信中国传统,第二代理智上倾向西方而情感上倾向中国传统,第三代坚信西方价值。

我们越来越倾向于追随西方。追逐西方的后果是最终却越来越远离中国。例如:儒家文化在国外遍地生根,在国内受重视的程度还比不上国外,这种情况也是在近十年才有所扭转。

现在流行过西方节,穿西衣。中国那些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正在因为传承问题,慢慢流失。“西方中心论”思想使一些人盲目相信西方文化优于中国传统。强烈的文化自卑心理使得我们不断的学习西方,却忘了怎样去继承与发展那些优秀的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但当我们意识到要去保护与传承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所剩无几了,再来后悔也为时已晚。真是遗憾之极啊!

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反思这当中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中国人都有责任,尤其是掌握较多话语权的中国知识分子。我们不可死守中国传统不变,也不可让唯西即学的思想支配我们。在继承中创新,找到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平衡点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1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出版社,19982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作者单位:重庆市武隆县武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