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的探究

黄晓锋

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结合目前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征,调研装备产业升级中的地方企业,明确企业当前人才需求,反思学校专业设置合理性,制定学校创新型特色课程整合方案,创新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对当前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工转型

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的《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出台,一场巨大的变革正悄然发生在丽水的制造业中,企业的转型发展、“机器换人潮”的涌现,大量新岗位对既懂工艺流程又会操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职学校如何从这次产业升级中抓住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革新机遇,推进中职学校学科和专业的整合,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提高专业吸引力,培养出适合企业转型后需求的一线技能型工人,助力当地企业产业升级,是当前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需努力探究的方向。

一、转型企业的岗位需求现状调研

1.企业转型呼唤人才需求的转变

时代在变,科技日新月异。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素养要求也发生着新的改变,企业对毕业生技能要求有所下降,只要具备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自学能力,能够从事企业设备的维护、设备故障的查询和维护能力,并能借助资源信息平台、售后服务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了。同时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敬业意识,懂得感恩,服从企业管理,具有较高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组织和协调能力。笔者对丽水万控电气有限公司、丽水中澳线控有限公司、丽水乐百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丽水机器人产业联盟等10家创新型企业进行走访,与企业管理者交谈,深入企业转型车间一线,了解员工的需求,发现了更多问题。丽水市转型企业中技术工人比例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城市的水平,中级工和初级工证的操作工占据着生产线的主体部分,高级工以上人才最为紧缺。企业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技术等级低的技工人多且年轻,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无法安心从事一线操作;高级技工人少却大多年长,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对新型技术应用很难适应。制造设备的更新率高、更换速度快,岗位人才的培养根本赶不上行业发展的需求。企业面对需求矛盾的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介入,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2.实践反馈促发专业设置的反思

近年来,在校专业技能学习都是围绕维修电工中级工项目展开的,很多学校把考证与学生的毕业证和专业教师的绩效考核相挂钩,专业教师为了通过率而机械性强化考题训练,导致学生考证的高通过率,可技能的实用性却不尽如人意,导致怀揣技能等级证还是无法通过企业面试时的技术提问。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企业转型下的一线车间,存在很多中职学校毕业的一线操作技工,他们大多就读于电气自动化专业、数控加工与应用专业和机电一体化等相关专业,现在主要从事机械装配、电气安装、自动化生产线维护和质量检验等岗位,也有很多毕业生已经走上管理岗位,从事着车间基层的管理工作。受访就业生普遍认为在学校期间学习的课程太多,电气自动化专业中的《电工基础》、《电子电工技术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机械制图基础》专业基础性课程占据着大量的学习时间;同时,关于工艺流程制作、产品质量检测、品质管理这方面的课程很多学校都未开设,岗位知识需求量却很大。在转型后的一线车间,毕业生参与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过程中,涉及的却是自动化控制技术,PLC技术、变频器控制技术、触摸屏控制技术,而这些技能在中级工考核中没有要求,学校往往都是选修课推出的,没有相应的实训设备配合课程的教学,很难让学生掌握。学生校外定岗实习期间,发现了自己的专业的不足,明确了技能提升的方向,但技能的提升途径仍主要依靠自学,借助网络资源、淘宝和设备的客服获取技术支持。往往又因为学校设备平台型号、类型的差异,学校的专业教师缺乏新型设备的专业经验,难以给予支持。第三方的专业培训,价格又相对昂贵。单调乏味的车间生活,周而复始的车间操作,能力发展与职位提升的“天花板”,同事间频繁的离职和转岗,困扰着90后的新蓝领们。

二、改革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模式改革,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系统设计和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真正提高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能力。

1.整合专业知识内容,创新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就是要培养出能够从事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工艺设计等工种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一线技工,同时要求其也能从事工程设计、车间生产、品质检测等基层管理岗位。对现有专业课程知识进行整合,减少基础课程门数,以项目化教学推进学生技能的成长,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第一线技术问题的能力,推进“三个‘一’项目”(即学会一种编程语言,掌握一种工控组态软件,具备一种实操能力)。

(1)学会一种编程语言。学会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编程语言。PLC梯形图作为一种言简意赅的编程方式,正好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其中三菱PLC简单易懂,其提供的仿真软件FX-TRN-BEG-C(基本指令应用仿真)、FX-TRN-DATA(功能指令应用仿真),可减少学校实训设备的投入;仿真教学程度由易到难,课程从入门到精通,项目化推进教学。PLC的实训操作项目,以现实搭建模拟仿真平台入手,通过具体项目的操作提升,让教学更接近企业生产实际。

(2)掌握一种工控组态。掌握组态软件MCGS应用(昆仑通态软件)。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工控组态软件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MCGS作为教仪设备配件被广大中职学校所接受。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软件的教学应用结合实例讲解,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公司提供的案例范本开发校本教材,让学生在项目实操中掌握工控软件的应用和设计技巧,制定适合中职学生的课程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通过项目控制脚本的编写,工程策略的设计,MCGS客服提供的咨询服务,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组态软件的能力。

(3)具备一种实操能力。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和调试能力。在实际应用中,电气自动化与机电一体化两者密不可分,通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和调试,培养学生语言编程、电机控制和故障排除等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自动化流水线的维护岗位。以YL-235A(亚龙)实训平台学习为入门基础,训练中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设备进行改造升级。通过硬件组装、制作设计流程工艺,编写程序、绘制装配图、装配设备原材料的检测等各环节入手,模拟企业不同岗位职责,在综合训练中融入企业岗位职责,而不仅仅只是把设备当作技能竞赛的工具。在日常的训练中让学生以岗位角色逐步成长,最终能成为企业的操作者、设计者和管理者。

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整合方案

按照岗位技能要求确定《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工控组态技术应用》三门课程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建立课程标准、校本实训教材、电子教案库、视频教学录像、课程素材库、教学评价体系考核标准及方法。把与三门核心课程有内在联系的学科整合为一门课程,以“理实一体化”为指导,把专业理论课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进行整合实现项目化教学,以校本精品课程开发为载体,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丰富教学。

2.升级师资质量,同步实训实习管理

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质量,以借智培训为手段,助推“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教育能力、实践能力和岗位素质的提升;同步实训实习管理,按政策规定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流动,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1)送出去强业务。借助高校资源提升专业教师能力,定期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高校进修;借助教师培训企业实践平台及校企互融机制,选派骨干教师深入转型企业一线熟悉岗位需求技能要求,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

(2)请进来重指导。聘用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实训指导教师推进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日常实践教学指导;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对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升级改造,联合教仪器企业实现校本实训设备开发生产。

(3)设课程抓管理。加强对加工工艺、生产设计、质量管理、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应用教学,课程应用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结合,进一步充实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实践主导型课程的框架,开设生产管理、品质管理类为辅的选修课程,使他们具备基层管理能力,利于毕业生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4)建基地扩辐射。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对外培训的保障。按照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新标准和转型企业岗位技术新需求对现有基地设备改造升级。建立开放式、多元化实训室,实训设备的岗位技术要求和技能程度应与当前企业生产水平相适应;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多样化的培训,通过“订单”式培训、顶岗实习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企业合作,实现引企入校,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率,让学生在校就能熟悉企业生产实际。

(5)创模式夯实训。成立专业扶持团队,建立交互式网络资源学习平台,学校邀请实习企业技术骨干、学校专业骨干担任顾问,为学生提供专业咨询服务,解决学生在定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做好学生技术引领。系统评估学生定岗实习表现,为学生岗位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

[2]三菱公司FX3SFX3GFX3U系列微型可编程控制器编程手册[M].日本,2014,(3)。

[3]戴先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高梁《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图书,2011,(1)。

[5]周奎电机与前期控制课程改革与时间[J].机械职业教育,2012,(4)。

[6]郭婺周洪江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