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与学术英语课程衔接的必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大学英语课程与学术英语课程衔接的必要性

林琳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066004)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指出了现今大学英语教学和学术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大学英语教改的必然趋势将是在大学英语的初级阶段完成通用英语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地纳入学术英语教学内容。

关键词:通用英语教学;学术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

从2015年到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双一流”建设、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需求,2017年新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增强大学生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大多数高校大学新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已逐步提高,到目前我国高校以通用英语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大学英语教学已不再能满足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需求。

根据Hutchinson&Waters(1987)的观点,英语教学可分为通用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两种。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ESP)分为专业学术英语(EnglishforSpecificAcademicPurposes,ESAP)和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forGeneralAcademicPurposes,EGAP),其中后者主要训练学生的学术阅读、写作、听力和演讲等技巧,重培养大学生做笔记、听讲座、阅读专业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和课程论文、参加学术讨论的能力和培养学术素养,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和进行专业学术交流做准备(蔡基刚,2010)。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应该是服务于高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院系专业,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发展。适时适量、按时按需地把ESP课程内容或者学术英语教学内容纳人到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是“尊重各学科的语言表现形式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范谊,1995:47)“ESP教学是EGP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深化改革及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很多专家(许国璋,1986;刘润清1996;程雨民,2002;秦秀白,2003;陆剑明,2010)早就提出大学外语学习应与专业挂钩的观点,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2010)也力挺这种观点,他认为,“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应该是ESP教学或学术英语,而不是人文类英语。”

二、国内学术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国内有些高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早已经把基础英语教学转到为专学习和研究服务的学术英语上来。他们的教学实践引起了大学英语教学界同仁们的广泛关注。目前,有些高校在学生完成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任务之后所开设的ESP课程主要指通用学术英语。我国的EGAP教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科技英语教学的引入(杨惠中,1978)。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大学新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诸多学者(蔡基刚,2004,2007,2010;束定芳,2010;孙有中,2010;张为民,2011等)呼吁大学英语向通用学术英语转向,部分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率先开展EGAP教学实践,获得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⑴教学对象选择盲目

ESP教学要求学习者达到中、高级水平的语言基础”,然而一些高校打着“教改”的旗号跟风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对授课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加限制,致使许多英语水平不高或较差的学生学习吃力,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任课教师也感到教学难度和进度很难把控,许多活动无法开展,师生双方对课堂教学满意度均较低。

⑵教学过程重内容,轻语言

我国当前的通用学术英语教学出现了重内容、轻语言的现象。许多教师表示他们几乎不对词汇用法、句型结构、语法进行讲解,通常只讲解课文里专业词汇、短语的意思,对长难句进行简单直接地翻译。

⑶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法和模式存在不足

第一,现有的PBL教学模式和教材是基于一线城市重点大学学生的学术需求而产生的(如该领域主要研究专家蔡基刚对学术英语教学的主要观点都是基于上海和江浙地区重点院校的学生),但一般院校学生的情况(包括英语基础、学校是否开设双语专业课程/全英语课程、是否有留学需求等)与重点院校的学生很不相同,他们对学术英语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该模式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第二,PBL模式注重使用语言,缺少对语言的精讲,虽然能提升学生使用语言的流利度,但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新的语言形式从而扩大语言知识,并且学生的“产出”缺少教师系统的指导,使得他们的进步非常有限(QiufangWen,2016)。此外,一些教师为求创新生搬硬套教学理论(如国外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交际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开展的学生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徒有其表,缺乏目的性和有效性。

三、我校的通用学术英语和学术英语(理工类)教学现状

外语学院为17级管理、经济、数统、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等学院的学生开设了为期一个学期的通用学术英语和学术英语(理工类)的选修课。大部分学生未过六级,四级成绩中等水平,学生的学术意识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团队合作能力还需提高。很多学生虽然已经通过四级和六级考试,能熟练阅读应试的语篇,但是对于学术类文章的语篇特点不熟悉,学术词汇积累不够,学术语篇读写能力还需要提高。任课教师在授课期间对于学生和学生所在学院的部分老师进行了访谈(非深度)。学生选课期间没有开始学习专业课,学院教师对于本科在校生目前没有英语文献阅读和英文论文的写作要求。学术英语离不开学术活动,选修的学生对学术没有深刻的认知和参与经验,学术意识不足,学习动力不足。学术英语贯穿学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学术英语学习的课时比较少,不利用学生夯实基础。

18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在接收到的435份有效问卷中,91.26%的学生对课程有需求。从学生的教学反馈中,我们还了解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与学生的所学专业无关、教学效果不理想等众多问题,急需进行进一步改革。蔡基刚教授(2014)在研究大学英语和学术英语的差异后,曾指出两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存在巨大差异,“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是无法胜任学术英语教学的。”

四、搞好通用英语与学术英语的衔接是当务之急

基于目前通用学术英语领域教学方法、授课对象、教学内容等不足之处和大学英语教学阶段存在的问题,搞好通用英语与学术英语的衔接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龙芸.学术英语课程在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定位研究[J].外语界,2011(5):52.

[2]张杰.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