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之我见

闫育珍

笪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福源小学闫育珍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和实施者,一切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可以说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成与败。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大量现实表明,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欠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学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专业成长的最大障碍之一。作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中的一员,如何在相对紧张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之余,及时提升自己的数学学科专业素养,就成为加速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

1用理论学习丰富自己

学习,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教师职业和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终身学习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生存的基本要求,也是整个社会不断优化自身素质的基本需要。新课程标准对教师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最重要的是质的增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对小学六年所有的数学知识以及每一年级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经常任教的那一个或几个年级,而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其次还要博览群书学习,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思想,掌握现代教育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具备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能把其他学科知识得心应手地应用于数学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富有成效,才不会出现连教师都不明白的教学问题。

2凭教学研究提高自己

教育科研是21世纪教师所必备的一种品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愈来愈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在这个时代,不会进行数学教研的一个教师是不能算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的,他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教书匠”。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由“教书匠”向“科研型”转变的捷径。教师只有把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许多教师认为从事数学研究与数学教学不相干。其实不然,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事数学研究对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教师如果长期不对其工作进行研究,久而久之就可能对教育工作产生疲惫心理,觉得没有“味道”。而一旦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接触的知识多了,思考的问题深了,每天上课都有新东西,常教常新,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随着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自身的价值必然会得到领导、同行和社会的承认,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是。另一方面,从事数学研究可以使研究者感受数学发现的心理历程,体会数学思维的内涵,领略数学内在的真善美,领悟数学的精髓,肯定地说,这些体验会有意识地溶入研究者的教学中,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借教学反思提升自己

善于反思是成功者一种优良的品质。反思的过程,是对自我的锤炼过程,更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当我们静心反思的时候,我们已经超越自我,站在了“我”外或比“我”高的境界了。现在,许多教师失去或者说没有教育的激情,实际就是忘记了思考。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没有思考,就不可能有进步。教学反思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一个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反思的关键是要求教师要有问题意识,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师专业修养、提升专业能力,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4靠合作交流完善自己

俗话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更多。作为教师,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要想使自己的课更为精彩,学会与他人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校,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淤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是教师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享智慧的最主要、最便利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形式。于集体备课。要使集体备课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就需要明确其思维指向是求同,还是求异;其功能定位是形成教案,还是解决问题;其价值目标是实现学生整齐划一,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其互助合作是重个人引领,还是重平等交流;其主要任务是设计教案,还是教学研究。显然,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集体备课应是注重后者。盂随机交流。这种交流不受时间、空间和情境的限制,遇到问题和疑难随时请教、讨论,甚至争论,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也是教师提高素质的最佳时机。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今日的努力与付出、学习与思考,势必要在教学中产生更多的创新火花,厚积才会有薄发!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就一定能走进一个全新的领域,为当代中国的数学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方明主编.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杨九俊.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