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污染物监测应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有机污染物监测应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探讨

张树坚

佛山市禅城区环境监测站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是对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人们更是予以高度重视。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因其低含量、高毒性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及时发现、有效处理是降低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措施,如何切实有效的实现对有机污染物的实时监测成为环境保护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有机污染物的检测现状及问题,着重探讨了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有机污染物;监测;现代仪器;分析技术

近些年,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成为生活中的常客,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问题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改进的重点之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健康、安全的环境成为人们共同的期许。环境污染不止在于眼前看到的空气污染,大多数的环境问题更是与有机污染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目前的有机污染物监测中,生物检测技术、信息技术、化学物理技术都有所运用,效果也在逐步走强,但是现代化的仪器分析技术并没有推广开来,对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形成一定的阻碍。现代化仪器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高效、准确,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构建高精准率的数据模型。因此,探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有机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可以有助于提升监测的实效性,促进环境保护的积极、合理开展。

1、有机污染物概述

有机污染物是指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以及脂肪等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质及某些其他可生物降解的人工合成有机物质为组成的污染物,主要有天然有机污染物和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两大类别。天然有机污染物主要是由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及其他生物化学过程产生的,如萜烯类、黄曲霉毒素、氨基甲酸乙酯、黄樟素、麦角、细辛脑、草蒿脑等。近年研究发现,部分天然有机污染物与其他污染物容易产生化学反应,导致环境的二次污染。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主要是由现代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引起的。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方便,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但化学工业的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污染物,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溶剂、涂料、食品添加剂等进入环境中达到一定浓度时,便造成污染,危害人类健康。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影响较大,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极不容易降解,处理难度较大。

2、我国有机污染物监测现状

为了推动POPs的淘汰和削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2001年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主持缔结了《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在2004年正式宣布遵守该公约,致力于有机污染物的控制。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2015年技术协调会11月份在湘潭召开,近些年我国建立了由14个部委组成的协调机制,发布了履约国家实施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现阶段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执行标准因污染物成分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涵盖了较为全面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如下图所示)。我国有机污染物监测方面,起步时间较晚,发展时间不长,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省级环境监测站及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监测站可以具备69项的有机污染物的分析能力,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是常用的有机污染物分析仪器,但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环境监测站,现代化的分析仪器设备欠缺,技术人员也不充足,对于有机污染物的检测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3]。

3、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有机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

有机污染物除部分可借助挥发自然降解外,多数难以降解的污染物都较难处理,而且对环境影响大,提升监测技术、进行合理防控是增效有机污染物处理的有效措施。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有效运用既需要符合标准的硬件设备,也需要完善的制度约束,双管齐下才有助于环境保护的切实开展。

3.1、现代仪器分析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有机化合物的监测技术也在逐步精进,现阶段的主要分析技术主要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气-质联用技术等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气相色谱法主要分析流动相与固定相的分配系数、吸附能力方面差别,分析速度快,是主要的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之一;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对有机污染物总量80%以上的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具有高速、高效、高度灵敏等特点,广泛应用与水、土壤等有机污染物检测;离子色谱法采用新技术,有效的降低离子色谱的淋洗背景,提高被测样品的电导值,极大地增强了分析灵敏度,该技术也是唯一可以在同时间内作多组分痕量阴离子快速分析的途径,对于酸雨成分的检测具有良好效果;气-质联用技术,通过合适的接口连接把气相色谱与质谱相,质谱定性鉴定的优越性和气相色谱显著的分离效能将充分融合,完成对未知物的分离定性[1]。

3.2、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应用

我国对于有机污染物防治的起步时间较晚,较之于国外的发达国家,在设备设施方面有明显差距。如POPs的监测,在我国履约的27种POPs中,有些曾经是大规模使用,且目前仍在生产的,例如六六六、滴滴涕等,这些种类的POPs将作为重点检测对象。在现阶段的POPs监测技术方面,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其与质谱联用技术仍然是POPs分析最有效、最主要的方法,尤其是对于新材料中复杂基质的分析。我国对于POPs的监测与先进国家仍然存在差距[2]。

我国目前的多数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仍是气相色谱法,该方法在组分分离的角度、化合物检测角度都不具有先进性。POPs检测平台是有效监测POPs的保障,2009—2010年,我国有17个二恶英实验室参加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全球首次POPs分析比对研究,比对成绩良好。我国POPs检测实验室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需要在省市级的环境监测站推广开来,建立数目更多、功能更全的监测平台,才能有效的推动有机污染物监测工作的发展。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物种类越来越多,科学有效的进行污染物的鉴别,是进行环境保护的先行之策。有机污染物是环境污染的重点防控对象,现代化的仪器分析技术具有高效、快速、敏感等特性,可以显著提高有机污染物的监测的时效性,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充分发挥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将有助于有机污染物的科学处理,促进环境保护的合力开展。

参考文献

[1]王飞.浅析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5[07]

[2]任越,解宏,周弛.我国有机污染物监测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07]

[3]李东阳.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发展趋势[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