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2

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吕明娟

吕明娟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中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此,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

强化学生自学训练,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教学生自学文言文?我们除了教他们善于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之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教他们掌握以下方法:

一、善用比较法,区分易混淆之知识,掌握知识之规律。

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古汉语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而就需要准确地进行区分,区分的方法很多,比较法就是其中之一。

例如:区分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现象,如果能运用比较法,就可比较容易地将它们区别开来。从结构上看,前者结构是“动物化名词+名词”,后者则是“状物化名词+动词”;就关系看,前者属支配的动宾关系,后者属修饰的状谓关系。例如《六国论》中的“礼天下之奇才”,《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公子..礼交之”,前后两个“礼”字用法不同。前者,“礼”与“奇才”构成支配的动宾关系,属名词作动词用法;后者,“礼”与“交”构成修饰的状谓关系,属名词作状语用法。运用比较法,学生很快掌握了名词活用的规律。再如,针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一易使人忽视活用字的文句,学生运用比较法就可以明确指出“目”、“耳”、“臆”三个字属名词作状语,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区分词的使动用法和词的一般用法也可以运用比较法。词的使动用法的规则是“使动词+成为使动词的人或事物”,所形成的关系是“动宾”;词的一般用法的格式是“一般词所阐述的人或事物+一般词”,所形成的关系是“主谓”。例如《过秦论》中的“吞二周而亡诸侯”,《六国论》中的“燕虽小国而后亡”,前后两“亡”字用法不同。比较两者格式前后项的组合顺序,则刚好相反:词的使动用法动宾格式,正是词的一般用法主谓格式的倒装。“亡诸侯”,则是“诸侯亡”的倒装。反言之,如若把属一般用法主谓关系的谓语词提前,就能构成使动格式。这类例子在很多成语中仍可见到。如“国富兵强”,谓语词提前后为“富国强兵”,这“富”、“强”就是词的使动用法。比较法,能使人易于掌握知识之规律。学生掌握其法,则能化“难”为“易”,自课内而课外,受用无穷。

又如何区分词的意动和词的使动的不同现象呢?同样只要运用比较法,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意动用法在于一个“意”字,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说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它并非是现实中有形的具体存在,而是属于人的思想意念上的一种认识感受现象。如《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可作“以..为鉴”;使动用法在于一个“使”字,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已经或将要成为的一种现实存在的现象,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如《孙子吴起列传》中“遂成竖子”的“成”,可译作“使..成”。

比较法如一面放大镜,能清晰地把事物本质的特征突出地显示出来。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比较法,就能具备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能够自己去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许多疑难问题。

二、巧用句子结构分析法,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和句式。

一个句子的结构,总有主、谓或主、谓、宾部分,且有严格的、正常的排列顺序。据此,我们就可明了一个词在句中应扮演哪一成分的角色,一个句子是属何种句式。

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法,就能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如“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主”、“宾”都非常明确,谓语动词只能由“刃”这一名词来担任。又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一句,“披坚”、“执锐”无疑都是动宾结构,“坚”、“锐”这两个形容词,就应充当宾词,活用为名词。

辨识句式也是如此。如果句子前后构成判断关系的,不管有无判断词,皆是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句中的“者..也”是判断的标志,再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则没有判断词;如果是被动者作主语的,不管有无被动词,都是被动句。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史记·屈原列传》);如果缺少成分的,则是省略句。如“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殽之战》);如果成分按一般顺序变位的,则是倒装句。如《张衡传》中“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一句,作为状语的“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置到了中心语的后面,成为状语后置句。

三、通过句意理解通假和一词多义现象

一个句子,总要表达一个意思,凭这一意思,就可明确句中的某个词是否通假,表何意义。例如《促织》中“高其直,亦无售者”之句,课文注释中并无通假之说明,然而我们不难领会这句话意思是:“抬高它的价格,只是没有买的人。”凭此句意,我们即可断定句中的“直”是假字,本字应是“值”。再如《孔雀东南飞》“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取”,通过了解句意,我们很容易知道“取”即“娶”之意。又如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只要凭着它不同的句意稍加分析,它的各个义项就会昭然若揭。如: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③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这三组句子中的“寒”字根据句意可分别释为“冷”、“寒冷的季节”、“缺乏冬衣而受冻”。

以上数法,是教给学生的自学之法,教他们自学的本领,给他们以获取知识的钥匙,使他们在学有成效的基础上学有兴趣,学会自学,善于自学。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在文言文教学的探索中,是否还可以找出一些支点,能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呢?大诗人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有道不尽的奥妙,说不完的经验,让学生找到一个“撬”动文言文的支点,并作引玉之砖,以求教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