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

廖建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自信心

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笔者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几个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情感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阐述了兴趣对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诺说过:“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力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现代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兴趣的倾向性,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确保教学目的的达到。

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表现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渴求,培养起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学生兴趣的激发主要在于学生的活动体验,只有学生参与越多,体验越多,学生的兴趣才越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各种活动,如:辩论赛,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社会调查,文艺表演,小品表演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到我们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是一个整体,我们是课堂的主角,这样使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样使学生学习效果更好。

二、善于表露积极情感,优化学生的心境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脸色,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在学生面前,情感的流露一般都应具有教育的目的性.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更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一堂课教学效果的优劣,虽与教师的思想修养、职业道德、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心境,那么,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引起学生的共鸣显然是难以如愿的。为此,我们要善于优化学生的心境。

在课堂教学中,要优化学生的心境,首先要优化教师自身的心境,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两点:第一,不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以避免负面感染。这就是说,不管自己有多少委屈,内心有多么伤感,都要尽力克制和进行必要的调控,一定要以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出现在课堂;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既不能因为教学的暂时受挫而唉声叹气,灰心气馁,也不能因一个学生的调皮而动气发怒,迁怒全班,有所失态。要善于处理偶发事件,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调控课堂氛围,优化学生心境,使学生处于满意的教学情境中,处于愉悦、轻松、积极的氛围中,使师生心理相容、和谐,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树立榜样,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

道德与法治课堂趣味性相对较少,学生初学时会感到很难懂、难学,对学习道德与法治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往往无精打采,消极应付。如果学生缺乏坚强的学习意志,是不可能学好这门学科的。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鼓励学生同自身的惰性作斗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学生的实际,笔者在开学初的教学中,除了及时培养学生对课任教师的信任和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外,还要在教学中经常用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依靠坚强意志,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故事教育学生,鼓励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在智慧活动中,始终保持自信、向上的积极心态,让学生不断地战胜自己。同时联系书本上学到的内容,用科学家们在逆境中坚持学习,刻苦钻研和创造发明的事迹,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四、鞭策、鼓励、信任学生,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己实现个人理想、目标的坚信程度。所以有人说“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是信任,尊重、赞许与鼓励就是对学生最大的信任。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作为教师首先不要对差生失去信心,应主动找差生谈心,用热情和真诚赢得学生的信任。关心爱护学生,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加以开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能够学好道德与法治课,更应言传身教,以自己的朝气,自己的热情,自己的信心来带动学生,以自己对教育事业、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热爱,唤起他们对学习、对知识、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热爱。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充分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在成绩有所提高时,要及时鞭策和鼓励他们,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自信心不断提高。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成绩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自己的智力水平与学习好的同学相比较相差并不大,只是学习方法及学习意志比较薄弱,只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在课堂上,不要不当众批评或讽刺挖苦学生,在课堂提问前,总是积极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回答后又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尤其是对那些所谓的“差生”,笔者更是关注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获得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给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集体中找到自信、自尊。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实践证明,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坚持科学的育人方法,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思源实验学校34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