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那树

刘伟杨凤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五九七农场中学教师刘伟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五九七农场教学能手杨凤

课标要求及分析:

《那树》与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阅读要求第七条有关。具体要求: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欣赏、体验、领悟、获得,学习水平是理解领悟,学习内容是文学作品。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行为动词是能说出、品味,学习水平是运用,学习内容是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那树》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学习本组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联系自然、社会中的各种有关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那树》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是一篇具有多重价值的散文。学习本文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的写法,正确认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学习本文对于提高学生鉴赏品析散文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为学生的写作学习夯实基础,同时使学生在思想、情感等方面得到熏陶感染,提升其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优势:九年级的学生,曾经阅读过不少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初步了解这种文体,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曾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思考,对社会现象和现实生活已经形成一定的自我认识。

劣势:学生对于散文主题的理解还仅停留在表象,他们还不会作深入的鉴赏,还没有深沉的感悟。因此,在教学中对于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等问题上,还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与点拨。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教材分析中指出:“学习本文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的写法。”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但从学情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散文主题的理解还仅停留在表象,他们还不会作深入的鉴赏,还没有深沉的感悟。”根据课标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从那树的命运中思考作者对人与自然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以及树的价值、品格。

(2)通过品读重点词语、换词比较等方法品读语言,学生体会以描写和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的写法,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通过讨论探究等形式,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存发展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预设时间5分钟)

课前多媒体展示茂盛的大树视频,并配以背景音乐《好大一棵树》,教师深情导入: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正如歌中所唱,树是自然中的强者,是人类的朋友,但是在今天,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又是用怎样的方式对待人类的大树朋友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关注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一棵树的命运,看看那树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板书课题)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多媒体导入可以开启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注意力、兴趣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预设时间3分钟)

1、学生介绍预习过程中所了解到的作家相关知识。

2、出示大屏幕,教师补充作家常识及写作背景。

【点评:作者与写作背景的简介,可以帮助学生把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联系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

三、多种形式朗读,自主学习探究。(预设时间26分钟)

1、多媒体出示字词,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一)初读课文,感知那树形象(预设时间8分钟)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那是一棵怎样的树?用那是一棵的树,因为文章中第段这样写道:的句式回答。

3、我们听了那树的故事,引起我们怎样的感情呢?(赞叹)请同学们饱含感情地再读这些句子。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读中感知主要内容,并培养学生结合文本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那树的形象,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重点。】

(二)选读课文,研读那树命运(预设时间5分钟)

1、那树是大自然的强者,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然而,人类是地球的主宰,其他所有生物都要为人类让步,于是在高楼林立,车流汹涌的现代都市里,那树成为交通的障碍,交通专家向它发出了死亡通知书。请同学们细读第9段与第11段,看看那树是怎样惨遭屠戮的,勾画描写那树悲惨遭遇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及运用换词比较法品读那场屠杀,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咬下去”、“嚼碎”能不能换成“锯下去”、“锯碎”,为什么?

【点评:由整体把握转移到品读重点段落,教学的层次感很强。赏析重点词语,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换词比较法让学生在体验词句的妙趣中,找到解读文本的金钥匙。进一步加强目标二。】

(三)精读课文,探究那树死因(预设时间5分钟)

1、通过对重要语句的品读赏析,我们感受到了老树的无限痛苦和人类的冷酷无情,也体会到了作者的痛惜与悲愤之情。读到这里,老师心中有个疑问:如果没有这场交通事故,那树能否逃脱被伐的命运呢?自由朗读6-8节,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品读分析,思考探究那树被伐的必然原因。

【点评:品味语言是这节课的主旋律,这一构思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落脚点,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认识,使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四)合作探究,理解“那树”的寓意。(预设时间4分钟)

文章所叙写的不就是要伐倒一棵树么,为什么写得如此充满悲情?想想作者到底为什么要写那树?

【点评:在落实文本的难点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谓是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水到渠成地引出本文的主旨。】

(五)品读课文,探究“人性”悲剧。(预设时间4分钟)

1、指定学生朗读第11自然段。学生思考:文章结尾写到:“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你觉得这画面美吗?

2.、有人说,这是一篇树的悼词。作者在文章里营造着一种浓浓的悲剧感,你觉得这悲剧仅仅来自于“那树”吗?

【点评: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审美观,又可以引导学生领悟“人性”的深层悲剧——人类亲手毁灭了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文明的发展应该如何与自然平衡,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一环节较好地突破难点。】

四、拓展延伸,树立正确发展观(预设时间5分钟)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作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人类在享受文明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箭,“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我们提供了化工原料和电子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清水秀,处在文明与自然之间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点评:引导学生认识文明所带来的利与弊,正确看待文明与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五、教师小结,情感升华(预设时间1分钟)

树,这远古的绿荫,你曾经是这世界上最庞大的群体,你是归属于空间的,如今,你却归属于文化,你站在那儿,告诉人们,一种文化即将失落;你站在那儿,告诉人们,让我们一起诗意地栖息于大地。

总体点评:

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就是需要以语言为抓手,引领学生通过语言品析逐渐走入情感层面,最后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垂直深入到思想层面。《那树》这堂课在这三个层面上呈现得非常清晰: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这节课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主要内容,通过品读重点段落,赏析重点词语、换词比较法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验词句的妙趣中,找到解读文本的金钥匙。

(二)凸显文本个性,把握作者情感。这堂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一直遵循“只有走进作者独特的心灵世界,才能凸显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的教学原则。无论是教学“感知那树形象”、还是“研读那树命运”等内容,老师都善于引导学生体会、挖掘文本文字之下潜藏的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让作者在“那树”上寄寓的情感、思想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思想认知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