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审度当今中国文化思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审度当今中国文化思潮

张琳琳

张琳琳大连外国语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摘要卢梭曾感叹过:“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确实如此。人类最关心的是自己,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最不了解的也是自己。狭小的生产规模和剥削阶级的偏见限制了人们的历史眼界,人们深入到自然的内部,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停留在历史的表层,可是历史自身以及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都不会停止。正如对自然界一样,在社会领域中人们也在不断探索。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就是人类对历史探索的最光辉的结晶。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国国情

一.唯物史观的时代运用

唯物史观的第一次应用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的剖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由此决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为了彻底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命运,使自身和全人类获得彻底的解放,就必须拿起阶级斗争这一有力武器,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具体体现

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学、史学、艺术、大众传媒等领域表现程度不同,他们以“重新评价”为名来歪曲历史。其主要观点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表现在对革命的否定上。否认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选择暴力革命方式变革社会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夸大了革命的破坏性,进而提出重新审视革命,“告别革命”的主张。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是20世纪的革命方式确实带给中国很深的灾难,暴力革命的结果只是实现了专职复辟。这种观点直接否定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9年的历史。

其次从否定五四运动到否定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否定社会主义。他们认为五四运动造成了历史的断裂,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甚至是搞错了、破坏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

接着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否定。否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自然就会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最后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否定。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研究评判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往往以所谓的“客观”态度,有意无意的去淡化、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试图用历史选择论来代替唯物史观,对阶级斗争理论、社会形态及发展规律理论进行质疑、否定,对党史界已有的被实践证明正确的结论进行挑战性的质疑和否定,这在学术界和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审度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1.坚持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肆意扭曲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而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在价值观上,宣称“价值中立”,以“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研究历史,但却把西方社会发展道路预设为“人间正道”,把现代化预定为“西化”,并以此来衡量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是与非。在方法论上,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选择论为指导,没有从既有的客观规律和事实出发,而是根据历史的表面特征来进行主观臆想和推断,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把现象当本质,把支流当主流。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恶意动摇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基础,是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思想理论基础,它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形成并得以巩固的。习近平在8.19讲话中也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在无形中肆意动摇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试图祸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理想和理论威信。错误思潮的错误倾向使得我们必须要科学的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元化的指导地位。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里绝没有与‘宗教主义’相似的东西,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得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最伟大的任务的学说的直接继续。”正是唯物史观观点中所说,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愿望,而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决定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一事实是无法扭曲的,这一主导地位也是无可取代的。

3.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对人的否定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在8.19讲话中也提出“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人民主体性”,深刻的表明人民主体的重要性。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这其中人民群众农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注意的群众史观,创造性的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历史是一部伟大的教科书,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历史带给我们的沧桑巨变,读到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精神。我们要坚定民族自信心,凝聚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坚持唯物论,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维护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朱兆中《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郝立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

【3】耿彦军《唯物辩证法论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邢云文《时代精神:历史解读与当代阐释》全国百佳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