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需“亲力亲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高效课堂需“亲力亲为”

孙长水

孙长水江苏省东海县南辰中心小学

【摘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语文教师必须“下水作业”,而且应永远处于“下水作业”状态,并从阅读、作文、解题三个方面,指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下水作业”。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书育人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2-0089-0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就告诉我们发展学生,首先要发展老师。同样,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老师必须先“下水作业”。因为老师“下水作业”,既有一定的示范引领和榜样激励作用,更在于通过尝试和体验,能更真切地感知学生的甘苦。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必须“下水作业”,而且应永远处于“下水作业”状态。现从阅读、作文、解题三个方面,浅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下水作业”。

一遵循阅读规律,科学有效引领学生品读

首先,老师拿到一篇文章或诗词曲,一定要舍得花气力和时间静下心来独立阅读,反复品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惑点。真切感受阅读的曲折艰辛过程,明晰困惑所在之后,再借助“参考资料”进行助解、佐证,从而找出阅读能力的薄弱点及根由,总结解读的科学规律和有效方法;此后再设计出切合学情、梯度科学的引领学生品读的教学流程,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其次,回归正本,引领学生先阅读后解题,不要急功近利地追求答题的正确率,要走出“舍本逐末”的怪圈,回归到阅读的本质上来。面对一篇现代文或一首古诗、古词、古曲阅读训练题,我们一定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先果断抛开诗文后的问题,专心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诗文,反复品味感悟;最后再有针对性地阅读诗文后的问题,依据问题再次阅读,按要求作答。这虽看起来费时费力,实际上正切合认知规律和新课改的要求。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阅读能跨入深层次,进行理解、感悟、发现和创造,作答才会接近“参考答案”。久而久之,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和独特的想象力”才能得到激发和历练,阅读速度、阅读质量和答题正确率就会逐渐提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如果我们还是把阅读教学着力点放在答题技法指导上,阅读将会在“名不符实”的层面上打转,阅读质量的提升永远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二尊重作文规律,让学生乐写善写

首先,老师布置作文训练题,不能亦步亦趋、生搬硬套,名校的考题不一定符合我们的学情,新鲜的作文题未必适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题要坚持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的原则,只要学生“想说、能说”,作文的真正目的就在逐步实现之中;如能悉心引导学生“会说、善说”,“言之有文,行而则远”,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水平就会“与日俱长”。

其次,在作文题择定之后、学生写作之前,我们提倡老师写“下水作文”,最起码要写“下水提纲”,要把“立意、材料、结构、首尾、题目”写出来,有这样一番“下水”过程,指导或评析学生作文才能有的放矢,符合实情。

再者,要引导学生真正“深水写作”。正像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所说:“作文训练最终应该呼唤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与众不同的想象力来表达对生活和事物的看法,从而达到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一个学生所拥有的三个世界的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也是完善人性、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前提。”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作文真正成为“我手写我心”的过程,展现出自我真实的“见、闻、感、思”,使诉诸笔端的内容“真实、真诚、真切”。另一方面要让写作成为“再品味、再发现、再生成”的创造过程,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看法,并要加强“修改”,通过“修改”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尊重解题规律,科学引领学生答卷

老师获得每一份试题,都应从头至尾认真做一遍,不能只看试题的新鲜程度,不能走马观花。老师通过做卷可以知道一份试卷哪些试题对学生有训练价值,哪些试题自己感到非常吃力,哪些试题难度太大,不合学情。历经这个过程,就能比较科学、客观地对试卷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取舍,让训练更加符合层进性的各个阶段要求,切合学生各方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取舍、针对性训练、客观评价”的环环推进,让学生在解题中步步获得认可感和成就感,保持昂扬向上探究求知的状态,乐于反复品读,善于科学解答。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永远处于“下水作业”状态,才能打破制约教学效益提高的“瓶颈”,才能真正把学生学习语文引入深层次境地。如果师生互动协作,共同“下水作业”,学生学习效益就能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