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探

何美云

(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广东省梅州市514700)

摘要:正确地解决问题是中下层学生比较欠缺的一种学习技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利用化归思想,建模思想能够快速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技能审题能力化归思想建模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力”。在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网络游戏使学生阅读量降低了,文字理解能力差是造成当今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低下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热爱,下面是我在这方面做的一些尝试:

一、培养学生审题习惯,形成解决问题的一种技能。

中下层学生解题马虎了事。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匆匆下笔,容易造成无可换回的错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变得尤其重要,我要求学生在审题中要做到“一看、二圈、三画”,杜绝看一遍就下笔的不良习惯。类如北师大四年级下册课本第三单元《手拉手》课后习题第4题:如果每人回收1.5千克废纸,回收1千克废纸,可以生产0.8千克再生纸。我们班回收的废纸可以生产多少千克再生纸?学生的通病就是看完题目直接用1.5×0.8一步来计算,仔细审题会发现,此题还有隐藏的条件是“我们班”,优秀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心中已经有这样的疑惑:我们班到底是哪个班,是现在这个班级所在的人数吗?我指导学生先在“每人”下面写上着重号,然后在“我们班”下面也打上着重号,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我们班有几人啊?”。这样几个几也就找出来。再如这题:一个长8米,宽4米的菜地上种白菜,如果每平方米种白菜6棵,一共可以种几棵?只要圈出条件中的“每平方米”,引导学生提出“这个菜地一共有几平方米?”,就不难发现此题是先求出面积,而不会犯先求周长的误区。通过这样的的圈一圈,答题的失误率就大大降低了。

二、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形成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

化归思想又叫转化思想,如果直接应用已有知识不易解决问题,人们往往会对这一问题进行形式转化,把它转化为能够解决或者容易解决的问题。化归思想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它是形成良好的学习认知结构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根本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引导学生经历一个面对新知、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就是化归思想。

例如四年级上册《参观花圃》,花圃里有154盆牡丹花和120盆月季花,可以用牡丹花摆22个花坛,可以用18盆月季花摆成三角形的图案。1、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2、月季花可以摆几个三角形?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二年级认识平均后的相关问题,是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1、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因为可以摆22个,那么其实就是把154平均分成22份,求出每份是多少,每个花坛就有多少盆牡丹花。第二个问题:2、月季花可以摆几个三角形?因为是18盆摆一个三角形,那么就是18、18个去分,这也是平均分用除法来解决。引导学生经过这样的分析和探索,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以后再遇到此类平均分的问题就能轻松解决了。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模型思想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正反比例”是一种模型,“比多比少”,“谁是谁的几倍”这类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模型。

1、在教学“比多比少”时,学生易犯的错误是,看到条件里有“多”字就用加法,看到“少”字就用减法,我要求学生要先分析出结果再决定算法。如此题: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已知第一天修了1.34米,比第二天多修了0.28米,两天一共修了多少米?我给出这样的思考题:“⑴比的结果是哪天修得多,哪天修得少;⑵求多的量用加法,求少的量用减法,⑶本题求哪个量,用什么方法;⑷最后求两天的修路的总长度又用什么方法”,利用这种教学模型,能够有条理地整理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教学“谁是谁的几倍”时,学生易犯的错误就是,看到条件里有“倍”字就用乘法计算。我要求学生要学会找出比较过程中的标准量(单位1)和比较量。如此题:学校里有舞蹈队员150名,舞蹈队员是足球队员的3倍,学校舞蹈队员和足球队员一共有多少名?这类题目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条件中“是”后面的就是标准量(单位1),“是”前面的就是比较量。求标准量“一份数”用除法,求“几份数”用乘法,初步教学时最好结合线段图来理解会更加直观。学生以后见到此类问题可以直接找要求出的量,它在“是”的前面还是“是”的后面,再选择方法,非常快捷,但前提是要有这种模型思想。

3、在教学“知道一个数,还知道它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时,常见的错误做法就是直接除以几然后再加或者减。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总复习这一题:投篮比赛,奇思说:“我得了31分”,妙想说:“奇思比我两倍少5分”,淘气说:“奇思比我多3分”,笑笑和淘气各得多少分?作为老师引导学生能够利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解方程来解决就容易得多了,列出2x-5=31求出x。如果学生不习惯用解方程的方法,老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奇思比我两倍少5分后是31分,那么如果是两倍就正好等于31+5=36(分),进而求出一倍的话就是36&pide;2=18(分)。解答之类问题的模型:一是用方程来解,二就是知道几倍少几求一份数就要反过来先加再除,知道几倍多几求一份数就要反过来先减再除。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只要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指导,善于总结。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快速的提高,学生也会越来越喜欢数学,你的教学也会越来越轻松。

参考文献

[1]李成昌主编实施新课标创设高效课堂——科研论文课例集2016

[2]郭莹浅谈小学二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新一代2018(6)

[3]赖菡主编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