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三个突破点孟令国孟爱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1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三个突破点孟令国孟爱芹

孟令国孟爱芹

孟令国孟爱芹山东寿光市纪台镇第一初级中学262722

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慢工出细活”。有了丰厚的积淀,扎实的语文素养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如果片面地要求语文教学借鉴某个学科的做法,寻求“短平快”的教法,就很容易导致“邯郸学步”的结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的“妙招”应当与文本的内涵紧密相连。

科学运用文本材料,应当抓好三个突破点:

一、选好主题教学的突破口

近几年,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采用了人教版教材。应该说,新版教材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选材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关照灵性,思想敦厚又不乏活泼。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在主题的设计方面,人教版教材更多地从文本材料的类属性上进行划分,如“人和动物”主题有失于肤浅。如果从文本精神层面的关照上分析,就会发现相同主题下的文本材料其实着眼点并不统一。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个“成长”主题为例,篇目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儿子》(贡纳尔·贡纳尔逊)、《伤仲永》(王安石)等篇目。虽然都可以从成长方面来界定,但成长的内涵是不完全一致的。

鲁迅文章的精神核心指向反封建,处处流露出童心的向往与封建教育的束缚之争的冲撞;林海音的作品则是从孩子的视角,描写亲情离逝中的痛苦挣扎与担当;普希金的诗作是自强自立的呐喊;王安石的文章则是对英才泯灭的感伤和急功近利行为的警示。这些文本所揭示出成长的元素是多元化的,让学生理解并把握这些思想并不容易,要内化为学生的成长意识的挑战更大。

所以,在教学中,我与老师们重新为“成长”主题赋予了生活内涵: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入手,畅谈成长的期盼与奋斗、成长的烦恼与幸福、成长的亲情与责任,再与文本内容相对照,学生不但很容易接受了文本所传达的思想,而且还赋予了成长全新的时代意义。

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顺序也进行了调整;在主题单元的复习回顾中,还把多个文本的摘要重新进行了整合。在主题整合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领悟到了叶圣陶先生“课本无非是个例子”的语文教育思想精髓。

二、抓好联读悟写的突破口

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无话可说,二是罗列堆砌材料,缺乏章法。我们从仿写段落入手,抓好联读悟写,效果很显著。所谓的联读悟写,就是借鉴文本的布局谋篇技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的做法。

仍然以七年级下册第一主题模块为例,本模块写作的主题是“叙事要完整”。我们引导学生对“成长”主题的文本进行梳理,特别是让学生借鉴《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篇文章,叙事中从希望爸爸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写起,插叙了爸爸因我上学迟到而责打我和爸爸养花等生活琐事,使爸爸的形象更加丰满。我们专门设置了写作课,练习用好插叙的手法。学生作文改变了过去只记一件事、只写一个人的单薄乏味的状态,叙事越来越完整,人物越来越丰满。

在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之后,我们引导学生掌握对比立意的手法,练习“写出变化”,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深化了立意。

实践中还发现,联读悟写的另一个好处是,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研读的重视程度,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能力迁移。

三、抓住学习小组建设的突破口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的合作学习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实践中发现,语文学习小组建设的突破口有两个:一个是确定好每个学习小组的“带头人”,便于营造“兵教兵,兵带兵,兵管兵”的学习氛围。学习小组人数不宜多,以四人最好(并排两张桌)。二是用好学习小组的评价机制。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并根据展示情况作出量化管理,把课堂学习、课下探究、自主学习、自主检测等语文学习环节都纳入量化,以周为单位,定期对学习小组的量化进行公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如写作教学中,除了教师的写作指导和评价,作文的评改也让学生参与进来,每个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在师生互动中不断深化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出现满分卷、一类卷的酌情奖励小组学分。这种小组捆绑式评价,保证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而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能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就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