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经皮臭氧分子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CT引导下经皮臭氧分子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

胡华强

胡华强(四川省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遂宁629000)

【摘要】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皮臭氧分子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在CT引导下穿刺,并注射浓度为60ug/ml的氧气-臭氧混合气体20-40ml。结果:78例椎间盘突出患者资料3月~1年后随访,按改良Macnab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定:优29例(37.2%),良42例(53.8%),可5例(6.4%),差2例(2.5%),优良率91.0%。讨论:CT引导下经皮臭氧分子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安全系数高、痛苦小、定位准确、见效迅速、无过敏反应及其它明显并发症、年龄适应范围广、器械要求低、费用低等优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5-0025-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发生退变、破裂、后突压迫脊髓或神经所出现的综合症。治疗方法一般先采用镇静止痛、牵引、针灸、物理治疗等方法,均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手术椎间盘摘除显效快,但创伤大,术后粘连、脊柱失稳等并发症高。

臭氧分子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最早由意大利Marco-Leonardi教授首创,在一些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美国等普遍应用。2008年我院引进该技术,用CT引导下臭氧分子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78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23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3岁。所有患者均有腰背痛及患侧下肢麻木疼痛。直腿抬高实验(+)。本组病例影像学及临床均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无腰椎滑脱,无腰椎结核、肿瘤。其中腰3,4椎间盘突出31例,腰4,5椎间盘突出45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23例。

1.2器械及方法器械:TOSHIBAAsteion单排螺旋CT,山东淄博悦华医用三氧生治疗仪(依德康CHY-31)。

方法:病人俯卧于扫描床上,行腰椎常规定位扫描,确定椎间隙后,并行2-5层横断扫描(层厚2mm,层距2mm),选择最佳层面作为穿层面,采用滕氏穿刺法[1],利用CT机选取穿刺点、穿刺角度、深度,并作标记,局部碘伏消毒,沿穿刺方向局麻,用18-22号腰椎穿刺针按预先设定的进针点、方向、角度、深度进针,到达椎间盘后再次行CT扫描,确定针尖位于椎间盘中心或椎间盘中后区域后,用10、20ml注射器抽取浓度60ug/ml氧气-臭氧混合气体20-40ml缓慢入椎间盘内,注入时维持一定压力,观察注射部位影像变化及患者腰及下肢感觉变化,有无局部发胀,下肢疼痛改变。10min后缓慢退针至纤维环边缘处,同法继续注射以便彻底消融。在CT扫描下见气体在椎间盘呈盘状、裂隙状、伪足状、弥散状分布(图1-4)。拔出穿刺针后穿刺点外敷消毒纱布,病人平卧1小时,常规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3天。

2结果

本组病例穿刺及注射成功率100%,全部病例通过电话或回访等方式随访3月~1年。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定。优: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良:有轻微症状,活动轻度受限,对生活工作无影响;可:症状轻微,活动受限,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差:治疗前后无差别,甚至加重。其中优29例(37.2%),良42例(53.8%),可5例(6.4%),差2例(2.5%),优良率91.0%。可和差的7例病例在骨科行椎间盘摘除术后治愈。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退变或外伤致纤维环断裂,髓核通过纤维环缺损处突出[2][3]。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将它注入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内,可以瞬间氧化髓核组织内的蛋白多糖、破坏髓核细胞,使蛋白多糖的功能丧失,髓核组织的渗透压不能维持,导致水分丧失而萎缩,从而降低椎间盘内压力,使症状得以消除,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且可通过抑制致痛因子的释放而产生镇痛作用[4][5]。该治疗术不伤髓核周围的神经和组织,多余臭氧分子30分钟左右变成氧气被人体吸收。不伤身体,无体内残留,消融后的髓核组织被身体吸收后复发低。临床验证臭氧分子消融术是目前国内外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彻底的方法之一。本组病例优良率达91.0%,且无1例感染病例。

4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臭氧分子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安全系数高、痛苦小、定位准确、见效迅速、无过敏反应及其它明显并发症、年龄适应范围广、器械要求低、费用低等优点,深受医者的欢迎和接受,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既免开刀又具良好疗效的微创治疗手段之一,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滕高军,经皮椎间盘摘除术,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136。

[2]郭启勇,实用放射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40。

[3]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617。

[4]叶明陵,腰腿痛的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79。

[5]俞志坚,何晓峰,陈勇等,臭氧对髓核超微结构的影响,介入放射学杂志,2001,10(3)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