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陈云

陈云(酒泉市玉门石油机械中等专业学校甘肃酒泉735211)

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主动自觉、不可遏止地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并且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作为数学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自信心也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他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自信心又是产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只有有自信心的人才能有创造的愿望和意识。自信心是学习中取得成绩的必要条件,若失去了学习好这门课的自信心,就谈不上学好。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树立起自信心呢?

一、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习兴趣

1、人没有理想是不读书的,有了理想才会产生学习的强烈欲望,才会自觉地摒弃一切干扰学习的因素,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因此,培养学习兴趣要从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开始。但理想不等于好大学、好分数,它应该是源于学科学习的某一个远大的理想。短期的功利目的也可以产生兴趣,但它是不长久的。正如赞可夫所言:“追求分数对于掌握知识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教材变成了获取好分数的手段。知识本身对于学生并没有吸引力,而凡是未经过紧张的脑力活动而获得的东西,以及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2、教师还要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教室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能提高学习兴趣的生活知识,向学生呈现学习新知识之前所需的引导性材料,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从而为获得新知识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识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缩短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促进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课堂一旦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教师设疑制造悬念,引起学生探究愿望

1、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可以尽力巧设疑问,制造悬念,引起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里,尤其要忠告那些只是依靠奖励的老师们,适当的形式变化和物质、精神奖励有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是长久之计,有时反而会将学生导入歧途。因为学习的兴趣不是来自这些外在的奖励,而是引发学生的内在快乐享受。

2、对知识奥秘的探求,这是学生学习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学习兴趣来自学生主动的自我探求,而不是教师的强硬灌输。正如斯宾塞所言:“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学习兴趣来自对知识奥秘的探求,而不是浅表知识的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浅表的知识只需识记,只有深藏的奥秘需要探究,探究才可产生兴趣。而知识的奥秘则在知识所形成的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接合点,抓住了这些接合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乎意料的东西。我们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做记忆,而要求他们结合具体的内容总结出规律。学生就需要进行比较、鉴别、总结、合并,得出规律。一个简单的记忆过程转化为一种探究活动之后,学生的兴趣就会由此产生。

3、信心的树立是一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工程,需要学生自己去尝试、感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应该先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易到难,在增加难度的过程中也应该适中,不应该盲目增大难度,能够让学生尝试到解题的乐趣,能够感受成功带来的成就感。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我们在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教学,在活动中亲自经历,将时间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教师灵活驾驭课堂,调控课堂气氛,使学生体验成功乐趣

课堂调控,一般包括进程节奏的控制、气氛的适当调节和学生注意力的调适等几个方面。

1、调控课堂氛围。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不是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教师应对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2、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简炼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使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书本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那些讨厌数学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不能让某些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就“摘到果子”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是有一定差距的,每个班必有思维慢、能力弱的差生,要树立他们的信心,平时练习和作业中,发现错误不要给予严厉的批评,要分析思维障碍,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错误,自己纠正错误,变批评为鼓励,这一过程就能极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学生,有充分的爱心去帮助每一个学生,有完全的信心相信自己的学生能够学好。因此,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使用不同的引导方式,对信心不足的学生要多加引导,能够让学习成绩好、信心好的学生去帮扶信心不足的学生,能够形成共赢的效果。

2、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应巧设坡度,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突破,让学生在学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3、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鼓励他们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努力为他们提供独立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尊重学生身心发展,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对未来充满希望。

学习是一个庞杂的过程,心理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一项,信心的教育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的重要课题,只要我们有这个理念并持之以恒,我想我们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