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的系统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高校继续教育的系统论分析

马光兴

〔关键词〕继续教育系统论结构性协同性

基于系统论的观点,高校继续教育纪事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身又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论存在,相互间的机构性关系共同决定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在进行一系列的具体形式的探索以前,在系统论的视域下,对高校继续教育先做整体性的分析就显得十分的必要。这不仅能在基础上地位继续教育的发展,同时也能在长远的角度上使教育有机地成长。本文是从社会结构性、模式开放性和竞争协同性的不同方面加以探讨和分析。

1社会结构性

高校继续教育的存在和发展首先是以完善教育的社会功能,这就把继续教育纳入到了社会学角度的视野里,作为学历教育的后续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结构性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1社会角度。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相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既要有切实的实用性,又要有未来的前瞻性;既要照顾到当下的经济发展,又要预见到社会的趋势和走向。作为学历后的主要教育手段,继续教育承载这个人终身教育的后期主要学习形式的任务,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不能一味地从眼前的状况出发,而要更多的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型人才的需求。

1.2个体角度。社会的发展,终归要落实到个人的发展身上,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个体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定位也同样表现着社会的存在样态。个人知识水平的提出也在整体上提升着社会总体书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叠加。其含义就在于部分的功能组合为整体的同时,不仅累积了自己的功能总和,同时也形成了有机的相互系统结构,而此结构又对各部分的功能加以积极的影响和完善。所以在整体上表现出个体机械式结合所不能体现的优越性。

2模式开放性

在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上,主要存在着投入资金和培训对象的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做最大限度的对象培养是现实存在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1资金筹措的灵活性。教育的投入对比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始终呈现着相对的不足。作为学历培养单位的高校,首先要做好昂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职工作,而后才能兼顾继续教育发展的社会贡献工作。就目前的教育投入状况而言,还难以做对二者的等同视之并齐抓共管,因此,高校采用校企合作等共担费用方式成为了在有限国家财政投入之外的有效筹措途径,进而确保了继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筹措投资的主题上便可灵活多样,既可与国企等机构合作,也不排斥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的集体和个人。但前提必须明确的是教育的功能是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提高,不能接机演变为个人的赚钱工具,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2.2培养对象的多样性。在培训的对象上,既要主动选择订单式的大中企业的长期合作,以保证事业发展的稳定性;也要面向社会上有志于提高个人能力和修养的要求。不能因利益的考虑而拒斥社会零散个人的求知欲望,尤其在社会中的人力资本转换上,设立高中低等不同的对象性课程,既有高端金融、法律类等精深知识,也有中低端的技能培训。在年龄上更要照顾到老中青的梯度安排,即使青年学习者技有所教、中年学习者也能充实提高、老年学习者有所为有所乐。

3竞争协同性

以社会看做人类关系的最大系统,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竞争和开放已成为经济关系的主流表现形式,而这种竞争性在社会有机的发展过程中,协同性是保证和谐有序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竞争中产生的协同效应则更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3.1共存性。高校机构林立的今天,继续教育机构也呈现着相互竞争的态势。但作为社会教育功能为主的非营利性机构,这种竞争更表现为共存形式下的资源整合。依据各自高校资源的不同差别,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也各具特色。在共享模式下的资源协同,不会减少各自拥有者的原占有量,相反还会在交互的复制和转移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充和增加。方式和途径的成本相对低廉,过程中的附加价值得到很好的补充和完善。因而带动产生了继续教育的集群化模式发展。

3.2共适性。在共享性的分析之后,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之间呈现出良好的共适性竞争。竞争的目的不是以对手的消亡为终结,而是在过程中激发自身机体的活动性,从而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在不同学科的相似性交往中,协同性起着统一内外矛盾的作用。同时在国际环境中求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必须放眼于全球范围内的系统中生存和发展,在整合和配置现存资源之后效能能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兼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协同性的本质目的和最优结果。

总之,系统论所关照的不是现在和未来。从历史上看,所有的“现在”都是“历史”;从发展来看,多有的“未来”又都是“现在”。继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系统下的结构性存在,其历时性的分析贯穿于整个继续教育的过程,这种过程也为高校的存在和发展缔结这内在一致性,既处处彰显着高校教育的大学精神,有促进着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颜泽贤.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陈忠等.现代系统科学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4金平等.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浅论[J].继续教育,2003.7-8

5陈邦峰.略论继续教育的研究对象[J].继续教育,2000(6)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