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国乐,振兴中华——学习“除夜小唱,月夜说明”一文札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改进国乐,振兴中华——学习“除夜小唱,月夜说明”一文札记

王凯

(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4)

我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阅读,学习了刘天华先生发表的短文——“除夜小唱,月夜说明”。在这篇短文中,集中的反映了刘天华先生的民主主义思想与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刘天华先生对于音乐艺术和人民的关系,普及与提高以及音乐艺术属于谁和为谁服务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正确理解,这一切,正是刘天华先生坚持“改进国乐”和发展民族音乐事业正确道路的理论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刘天华写到“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民众,否则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这里表现了刘天华先生要求音乐艺术要走出少数贵族的狭小圈子,更广泛的去为“民众”服务,正是在这种正确思想的指引下,他对生根在人民中的艺术形式,流行在民间的乐器,人民中的艺术家,不管是乞丐,和尚,道士以及流浪艺人都倍加尊重,深入到它们中去,向他们学习,讨教。也正因为刘天华有了这种为“民众”的思想,他才热爱民族音乐事业,期望它发扬光大,并为它坚毅地奋斗了一生。这一切,构成了刘天华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

刘天华先生在这篇短文中,对于音乐艺术的性质问题,也有明确的论述。他说“不论哪种乐器哪种音乐,只要能给人民精神上些少许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在这里,刘天华先生明确地指出了音乐艺术反映现实和作用于现实的重要作用。刘天华先生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始终致力于这一原则的时间。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从不同的内容为出发而写成的,具有鲜明的标题性,他的全部作品,正是他在人生道路上,对于现实生活感触的正确反映,他的许多作品都准确地反映了人民始终对当时反动政府腐败,无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怨愤、痛苦和苦闷的心情。他用自己的创作有力的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在当时甚为流行的资产阶级艺术观。他当时明确宣布“为人生而艺术”的正确主张。这一点对于今天来说,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天华先生是一个勇于创造、勇于革新的音乐家,他酷爱民族音乐,但他绝不认为民族音乐已到最完美的地步,他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二胡当然不能算作一件最完美的乐器”,他主张改进国乐。为了改进国乐,他从不拒绝学习外来科学的东西,他从未间断过学习西欧先进的作曲理论,更未间断过对于国乐的改进,他每天所从事的最主要的工作仍是“改进国乐”。在谈到二胡这个乐器时,他写道“来自很少有人将它作为一件正式乐器讨论过,这真是二胡的不幸”。而“它在国乐史上可与琵琶,三弦,笛子的位置相等”。只有热爱民族音乐,勇于革新的刘天华,才能看到这一乐器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他通过自己长期的演奏实践,并吸收小提琴的科学经验,对二胡的制作规格,琴弦,琴弓,琴码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改善了二胡的音量,音色,音质。使其能胜任更多复杂感情的表现,从而使这一乐器提高到独奏的地位。创造了民族乐器的新体裁——二胡独奏曲,更为我们开辟广阔的道路。

刘天华先生在普及与提高,实事求是,正视现实等一系列问题上,也有很精辟地,深入浅出的论述,在这篇文章中他写道“在这民穷财尽的时候”,“四海穷困的当儿”,“比如吃饭,能吃大菜固好,不然,窝窝头也可果腹,比如行路,穿得起皮鞋固好,要没有,草鞋也一样可以走得,并且在今日的中国或者窝窝头与草鞋的用处比大菜和皮鞋还要大些”。刘天华的这段言论,是对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与政治形势进行了深入细微地观察而写的,这里既反映了他对当时反动统治的深刻不满,又反映了对于发展音乐艺术事业,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同时也初步的认识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因此,在发展民族音乐事业上,既有远大的计划,又有切实可行的现行计划,他主张从民众的基础上提高,他曾倡议举办暑期音乐学校,在他亲自草拟的办法中强调“学费越少越好”,刘天华先生寄与热望并为之献身的民族音乐事业,他从不认为这是他个人的事业,而是“为了民众“音乐水平的普及和提高”,因此从他的这些论述中,不仅可以看到关于艺术的问题,同时也包含着他真挚的爱国热情,刘天华在她从事音乐教育、组织音乐社团、创办刊物以及它个人的学习和研究中,这种从中国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贯穿着他全部音乐活动的始终。

在我们祖国的历史上,有着许多觉醒了的,有勇气抗拒黑暗势力的知识分子,如刘天华这样高尚品质的民族音乐家,他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事业的活动,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