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王伟华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造贝学校

正文: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寄语全国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习做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其中一个关键词就是责任。

《现代汉语词典》"责任"的释义为"分内应尽的事"。责任感是指人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即责任心。由此可以看出责任感是人对某一具体事务的积极关注和心理投入,它往往外化为对某一负担的责任和对某一任务的积极行为。

当今青少年缺乏责任感的表现为:做事不投入,不论是公事还是私事,都不认真去做;干事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做什么事都只有三分钟的热度,之后就不了了之;有的学生虽然兴趣爱好广泛,但干什么事都不专心,不能做到"爱一行,干一行",没有一贯到底的精神;在集体生活中,不积极,不热心,出勤不出力,互相推诿,推脱责任。更有甚者,有着极强自私自利的心理,一切唯我独尊、独大。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不健康家庭的错误引导。

1、溺爱。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人的心肝宝贝。家长过分宠爱,过分满足,制造出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学生身上"娇骄"二气十分严重,任性、抗拒,不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更不懂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2、粗暴。在现代社会中,父母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许多父母常常抱怨、责备,有形无形地将压力转移或发泄在孩子身上。有的家长由于缺乏科学地育儿知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一旦孩子出现问题,非打即骂,严重挫伤孩子自尊心。孩子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同学,以强凌弱,造成部分学生没有同情心,冷漠,脾气暴躁,毫无责任感。

3、放纵。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单亲、再婚家庭,或者是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对孩子疏于教育管理。平时除了提供生活上的必需以外,对孩子关怀较少,使得孩子长期缺少家庭教育,常常处于无序状态,变得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形成自由散漫、固执任性等不良习性,对任何人或事不闻不问,毫无责任感。

(二)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蚀

当今社会中盛行的"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信条,极大地腐蚀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一切为了自己"成为不少学生的口头禅,"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成了大多数人的人生信条,而"见义勇为"、"做好人好事"却成为了"傻子"的代名词。同时,一些充满暴力的游戏动漫、影视作品、书刊杂志和不负责任的媒体宣传让孩子形成了暴力至上的观点,认为个人的努力是无济于事的。只要你花了钱,使用了暴力,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不知道要为自己愚蠢、鲁莽的行为负责任。

试想在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和社会氛围中生活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健全人吗?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名小学班主任,责无旁贷。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班主任要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应避免说教,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入手。

大家都知道,"被需要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需求,能够在社会和家庭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被人重视是个人获得自尊并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之一。青少年正处在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这时一份社会性的工作是他们学会独立生活、与人交往,形成自尊,学会负责的最好途径之一。一个班级对于学生来说就像一个小社会。当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学会不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愿意为他人提供忠实的服务,承担相应的责任时,他们就成为了一个具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班主任应该充分地在班集体这个小社会里建立若干社会小岗位,为每个学生创造"就业"机会,逐渐地把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中,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下面谈谈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一些切实做法:

1、包干法。

"分田到户,包干到人"的做法,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使亿万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提高了他们从事农业劳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班级管理之中也是行之有效的。班级日常事务尽可能地平均化分为若干个小岗位,进行分配,任务具体落实到人,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有活干",使其责任感得到形成和培养。

在开学之初,全班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协调下制定出个人的劳动小岗位,大到门、窗,小到电灯开关、电源插座,都有专人负责清洁打扫。又如班队干部的聘用,各学科代表、组长的任用,都力争做到一人一岗,不兼职,使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工作的小岗位。

岗位包干到人避免出现做事时个别学生"忙"死,大部分学生"闲"死的情况,同时也平衡了学生的心理,鞭策各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全班学生做事的积极性,真正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

2、轮岗法。

取消由班主任老师指定的"终身制"班委会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常委监督下的班干部"轮流值班制"和"值周班长制"。常务班长相当于班主任(一月一产生),他主要是协调、处理班级中出现的各个问题。值周班长则相当于班长(一周一轮换),他主要是负责处理一周之内的班级日常事务,直接受常务班长的领导和管理,并做好《班务轮值日记》记载工作。其他班干部由常务班长直接聘用,定期轮换,并做交接工作。与此同时接受全班同学的评议,做得好的同学下一次可以继续聘用于其他职务,做得不好的落聘或降级任用。

学生干部轮岗法,充分利用学生积极性和表现欲,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为集体、为他人尽职尽责的辛苦和幸福,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维护集体利益,养成自觉投入、自觉负责的好习惯。

3、监督法。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这就是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好闭环。事情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有追踪,这也在教育学生对人对事要负责任。每月班级评聘不少于15%学生担任班级监督员,并授予标志。由他们对班内学生纪律、个人卫生、课外活动、劳动表现、品德修养等进行监督,每月一总评。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互相监督、互相约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在识别是非、自我教育、互助合作中慢慢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感。

4、垂范法。

2014年教师节之际,习主席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其意在教师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时时处处以教师良好的道德言行去教育学生:要求学生上学不迟到,那么教师上课时就应该准时到课堂上课;要求学生作业书面干净字体工整,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批改作业、课堂板书时写字工整规范;要求学生收拾好书包和课桌,那么教师的办公桌、讲台也应该是干净整齐的……教师的表率垂范作用是任何教科书和奖惩手段都无法代替的。

教师既要当好"言传"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好"身教"为人处事的"人师"。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的行动中受到熏陶,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人。

总之,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以科学的观念指导实施教育,才能充分调动教育者、被教育者的主动性,才能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极富责任感的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江月孙、赵敏《学校管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郑维铭、刘树谦、张伯钦《从教为师之道》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周蔚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索班级建设艺术》北京:朝花少儿出版社2000

4、陈湘青《后进生的类型及转化》中国教育报第343期4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