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课堂教学艺术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3

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课堂教学艺术创新研究

刘军汪勇

刘军汪勇

[摘要]目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还不太理想,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新颖的课堂教学艺术。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教师在综合运用情感教学艺术、比较教学艺术以及角色体验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可以大大增强“概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课堂教学艺术

作为“05方案”的核心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然而,当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同党和国家的理性预期仍有较大距离,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新颖的课堂教学艺术。因此,如何创新“概论”课程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实现知识的轻松转化与传授,从而增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已成为当前高校“概论”课教师亟需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关于“概论”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的解读

(一)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所谓课堂教学艺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将知识与审美有机地融合起来,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其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形象性。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就要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讲解知识,用直观性的板书来展示知识,用多媒体手段及艺术形象来理解掌握知识等。

其次,情感性。情感是学习的动因。课堂教学艺术强调运用情感,以情感人,把情感渗透和贯穿于传授知识的整个过程中。

再次,创造性。教学艺术是教学实践的艺术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有艺术能动性地来加工制作,这种艺术能动性的发挥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包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教案和实施教案。

最后,个性化。个性化是教师个性特点在教学上的典型表现或对象化。凡成熟的教学艺术一般都是个性化了的,个性化的稳定就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创新“概论”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的必要性

“概论”课不同于一般专业课,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特定理论,更要实现学生思想的转化。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因此,“概论”课教学要引导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并将一系列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适应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信念和自觉行动。然而,现实的教学现状却是部分学生厌学、逃学甚至弃学行为日趋明显,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与教材、学生以及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但根本因素是教师缺乏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艺术。

比如,有的教师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另外,学生可能因为欣赏、崇拜某位教师教学所展现的丰富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而慢慢喜欢上该课程,但当前却有部分教师认为“概论”课教学缺少成就感,因而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把上课当成交差一样去完成任务,以致教学效果不佳。

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概论”课本身理论性就较强,如果教师不善于运用教学艺术,自然难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同样的课程,有的班级学生听得津津有昧,而有的却听得索然无味。所以,创新该课程课堂教学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教学信息更有效地进入学生的心理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第二,有利于师生间思想和心灵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后“信其道”。第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能为教师把握其最新思想动态提供有效线索。因此,创新课堂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借以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师生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一种积极状态,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性。

二、创新“概论”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的探讨

教学艺术的选择与运用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统筹起来,通盘考虑。下面就教学过程中所收获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对如何创新“概论”课程课堂教学艺术做一粗浅探讨。

(一)情感教学艺术。

第一,教师要有真挚的情感。教师是一个感性而富有创造性的职业,一个不真正喜欢这个职业的人,是无法胜任这份工作的。尤其对“概论”课而言,教师如果不爱自己的工作,对学生非但产生不了积极影响,而且会起反作用。因为教材基本上都是高度概括的政论性内容,是从国家、民族、社会的高度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诸多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相对较远。因此,“概论”课要达到启迪人、说服人的目的,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的情感倾注,即不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及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喜同悲,那么就会变成缺少情感的、枯燥的政治宣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在教学中以情动人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师只有努力使自己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充满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二,要努力挖掘激发情感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理论的理性力量的时候,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模凌两可[1]。同时,要努力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否则就会变成空洞高远的说教而难有实效。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一是树立讲台即舞台的观念。舞台表演与讲台讲演,两者都重在演,演员所以吸引观众,是因为让观众感受到了声情并茂的画面。所以,教师也应把讲台当舞台,做到既讲又演,才能把教学内容加以情感艺术化地再现给学生。二是树立学生即观众的观念。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特别注重台下的反应,舞台上下的交流与共鸣,常使演员的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必须把自己当演员,时刻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因为感染力是让真理走进学生心灵的催化剂[2]。如当谈到真、善、美时,要高度肯定和褒扬,同时,涉及到各种假、恶、丑时,也一定要激情澎湃,鞭挞怒骂,用情感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和追求,对假、恶、丑的痛恨和摒弃,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兴趣。

其次,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情感需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较强,他们希望教师能够尊重其意见和要求,不搞一言堂。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运用教材中富于情感的内容和材料,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时,我将视频播放和相关图片展示穿插其间,着重讲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在艰难和逆境中磨炼意志和坚定自己的信仰的。毛泽东多次受过“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排挤和打击,仍能从容面对;邓小平的政治生涯“三落三起”,屡遭磨难,在两次被打倒的情况下,依然不计个人恩怨去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客观评价毛泽东思想。这些知识点充分展现了革命导师们的崇高品格、科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精神,充满着浓厚的情感教育因素,学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在这样一次次的情感共鸣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比较教学艺术

比较教学是通过在课堂上的分析比较阐明相关道理。事物间彼此联系,正确与错误往往在比较中才能得到鉴别。“概论”课教学中始终直接或间接地贯穿或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真理性、执政党的合法性及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等,而这些均需通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前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期的中国等各种横向和纵向比较才能得到更好的证实。因为没有比较,学生对中国国情、对前进道路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等可能缺乏客观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法体现;没有比较,教师对许多问题的阐述就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引用大量数据和事实来作比较,帮助学生分析、取舍正确与错误,避免课堂上乏味的高谈阔论,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将比较教学艺术用之于“概论”课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比较观。也就是说,对于选择出来比较的内容先要进行定位,是比优劣还是比异同。比如,如果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比较,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但如果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体系进行比较,显然就不是为了比谁高谁低,而是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搞清其基础和渊源、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在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中,更加坚定地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想和信念。

第二,要坚持正确的比较原则。在进行比较教学时,常需坚持的一是全面性原则:多层次、多侧面地比较,既要比较研究对象本身,也要注重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影响等;二是客观性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力戒主观随意性;三是历史性原则:用历史的、逻辑的眼光去分析和比较,不能以现在的思维标准和逻辑框架去裁剪、评判理论的异同。

第三,要设计合理的比较步骤。一般而言,是先对内涵和外延作比较,然后进行本质比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总体性比较,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如在讲解“公平、效益和发展”的关系问题时,可以联系历史上社会主义刚建立时“一大二公”的公社化运动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富裕”以及胡锦涛同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进行比较。并让学生自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社会要科学和谐发展,到底先要公平,还是先要效益?可以先让学生分组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充分讨论,到上课时再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加以点评、总结、引导,让学生把比较的结果确切地表达出来。

恰当运用比较教学艺术,可以对庞杂混乱的观点进行梳理、分析与批判,在全面、客观的纵横比较与甄别中打动学生,使之心服口服。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三)角色体验教学艺术

所谓角色体验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多学科知识与相应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设置一些真实或虚拟的角色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模式造成学生学习情感萎缩,对“概论”课产生厌倦甚至反感心理。因此,要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将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3]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提升学习的主体意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素质的提高。就教学实践来看,在“概论”课程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都可以按照“设置场景——引导角色进入——体验——选择”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增强课堂理论教学的说服力。

第一,具体的角色体验场景设置要把握好“两个务必”。首先,场景布局务必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概论”课以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为主要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置具体的体验场景时,其内容应尽可能围绕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这一主题,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乐于思考的视频资料,而不能选择与其无关的内容。其次,场景主题务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场景主题设计要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为前提,否则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因此要尽量找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或根据现实生活自己设计场景。比如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什么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时,可以先找几张公共场所的广告被随意涂鸦的图片给学生展示,然后让学生亲自表演随意涂鸦带来的尴尬,这样就会激发他们去思考与道德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自然也就极大地促进了德育目标的实现。另外,场景主题设计时,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场景主题。例如,针对经济学专业可以设计经济运行方面的场景,法学专业可以以网络版权、侵权行为等为场景主题。

第二,鼓励学生创造多样化的角色表演形式。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就不同的场景内容表演小品、话剧、相声、历史人物等,从不同视角再现教学内容设计的主题场景。根据积累的经验,大致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向学生说明活动目的、要求和内容。其次,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初步确定表演题目,并制定活动方案,交教师审定。再次,教师选出符合教学要求的题目和方案再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就场景表演反映出的问题在学生中开展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表演了“为了共和国”、“重庆谈判”等话剧,表演者把每个角色的心理、动作、表情演绎得相当到位,获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通过再现历史场景,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明确认识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另一方面,通过表演,再现了伟人的丰功伟绩,同学们深受感染。

总之,在综合运用以上三种艺术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找准教学切入点,再辅以多媒体手段,最终把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人格魅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便可不断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注:

[1]熊晓琳.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做法与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

[2]齐春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艺术性浅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3]贾亚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创新的四个向度[J].教育探索,2010,(4).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邮编:550001

(责任编辑董泽芳)

本文系贵州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自主招标课题(MKSZB110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