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成长,践行中收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反思中成长,践行中收获

冯国祥

———同伴互助式教研活动的感受与反思

冯国祥

我们语文组有幸全程参加了“名师汇”同伴互助式教研活动,并在大会上做展示、交流,得到了与会专家、同行的点评,解剖,指导。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整个教研组的提升,收获颇丰。现将我们在活动中的一些感受与反思进行简要的小结。

感受与反思之一:整合优化,是个人智慧群体化的关键。我们接到活动任务后,按照不同的分工,积极准备相关的材料,第一次碰头会上,对于学情分析、文本解读、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也提出各自对这堂课的构想,面对众多的资源,首先需要将各种方案做出一个综合决断。我们教研组的做法是:由主讲教师综合组内老师们的方案,拟定一份初始教案,有了一个框架后,再来讨论、修改、完善,形成集体备课下的第一次教案,这是第一次整合(横向、静态的整合)。在接下来不断的说课、试讲、评课中,又根据课堂反馈的情况,根据听课老师的建议,教研室专家的指导,全组老师再进行增添,删改,调换,使之日臻完备。特别是考虑到上展示课时,借用的班级可能已经上完了这篇课文,主讲老师又根据学情的变化,重新设置教学目标,调整课堂教学环节,定位于旧课新教,试图另辟蹊径,温故知新。可以说,不断深入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整合优化的过程(纵向、动态的整合)。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整合优化的内容有:各种教学资料的整合;组内教师构想的整合;教研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教学反馈与教学目标的整合等等。所以,整合优化是整个同伴互助式教研活动的起点,也是将个人智慧与团队智慧的融合过程,它是由个人智慧走向群体化的必由之路,而且关系到整个活动的质量,关系到教研的水平。

感受与反思之二:开放式教学,是现代课堂的必备要素。开放式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途径、教学评价的开放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它始终把学生和教学过程当作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作处于不断发展过程的学习主体,看作是一个身心不断构建、升华过程的人。在整个教研活动中具体体现在:①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只有观点的碰撞,心灵的交汇,鼓励学生畅所欲言。②在文本理解上,允许学生多元解读,比如赏析名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既可以理解为出世与入世的思想斗争,又可以理解为朝廷为官与贬谪地方之间的心灵抉择。又如“照无眠”既可指词人自己,又可指想象中的亲人。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合情理都采纳,肯定。③努力从学生已有的认知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生成,去建构新的认知。比如,由“从词中你发现词人做了什么,想了哪些?”引导学生去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④教学手段上,课件展示,背景简洁,有韵味,没有MTV般的视觉干扰;教学环节上也舍弃了第一次试讲中的“诗词译文”(尽管从信、达、雅的标准看,不失为上乘佳作),因为这样能跟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维自由。⑤适当地做课内外延展,比如让学生搜集有关“月”、“酒”的诗句。

开放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感受与反思之三:潜心涵泳,是诗歌品鉴的必要手段。古人读书,强调的“口诵心惟”,诵读者调动起心、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揣摩词语内涵,体味文本情境,感知作品情味与理趣。语文课贵在有“语文味”。加强诵读,反复的诵读,能使学生有效地感知文本,读出作者藏在句子中的深层味道,实现与作者思想的共舞。特别是诗歌教学,更是离不开诵读,涵泳。可以说诗歌的意境,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的语言神韵,艺术表现的技巧等需要学生去自主品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引导,点拨,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想象,走近作者,走进作品,“还原”诗词场景,言作者之所言,思作者之所思,忧作者之所忧,乐作者之所乐,沉浸于作品,用心灵谛听、交流,达到“心领而神会”。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教研组一直重视诵读,前后几次试讲中,方式多样,有配乐朗诵、表演式吟诵、有齐读、齐背,特别是在第一次活动中,主讲老师还尝试着展现用古韵唱词。总之,组内达成共识:一定要弘扬传统教学中的“诵、品、悟”,让学生潜心涵泳,自由建构合理的诗词场景,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思想与情怀。

感受与反思之四:专家引领,是教研高效落实的有力保障。这次同伴互助式教研活动,先后得到教研专家何立新老师、李松老师、李德刚老师的现场指导,热情地肯定了我校的教研方向,教研形式。也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中肯的点评,比如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如何用两三个核心问题做支撑,如何建构有深度、有新意、有充实内容的课堂教学,谈到了诗词教学氛围的营造等等,特别是在大会上得到了著名教育专家余映潮先生和与会同行们的点评、指导,给我们的教研活动带来理论指导,技术支撑。我们感觉到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上,还应该多下功夫,对学生训练更应该多做些有梯度、系统化的的指导,让教学更务实。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及时、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我们要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反思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并对“病理”进行“会诊”,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完成教研活动的终极目标由群体智慧变为个人智慧。

作者单位:四川省眉山苏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