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引“清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1

“活水”引“清渠”

胡宗艳

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264200

如果把学生比成“清渠”,那么教师就是使渠长清的“活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引导,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思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定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新课程的直接实施和实现者,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到底决定于教师。

那么,如何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下,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开端引趣,引起关注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端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为了让学生对每一堂课的开端都有一个全新的印象,我在导语的设计上,力求新颖、独特。设计的原则,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沁园春·长沙》时,我设计的导语是:“落叶知秋,在这样的季节里,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吟咏过哪些诗句?”有悲愁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有伤感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赞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还有自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等。一个导语,引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怀的秋意,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或喜或悲,或怀或怨,古韵留芳,意远幽长。今天,让我们看一看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展现的又是怎样的胸怀呢?”这一导语的设计,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情感摆渡到本节课的教学。

此外好的导语还能奠定一篇文章的授课风格,如《沁园春·长沙》以诗词开头,奠定了这首词的教学风格。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是同步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作文开头的风格与题目的风格和文章主体风格的一致性的追求。

二、以情夺心,用情引学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学过程中,以情夺心,是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是两者的情感共鸣,只有读者与作者身心共鸣,教师才能把自己的感悟、体验以桥梁的形式输送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动情、引情,学生才能入情、抒情。教师用情感引导学生,就能创造和谐的氛围,师生才能共同围绕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精讲、思辨、力争、广评,发挥课堂45分钟的效率。

如在欣赏著名作家孙犁的《荷花淀》时,我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的写作背景的解读,精心准备了开篇三段描写的范读,通过投入的范读,引发学生对白洋淀广阔浩淼、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的联想,将学生带入一个宁静和美充满诗情画意的特定氛围中,让学生意识到,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尘世的纷扰,把学生带入到一种纯美的境界之中,用情绪感染抓住学生的心。小说中对话描写的片段,作为一位老教师或者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我在读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到夫妻间默契的简短的语言所饱含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能够间接地理解这份情感,也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中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这一特点,我先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品读,在对人物有了初步认识后,再让学生分角色来朗读“夫妻话别”和“探望丈夫”两节,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加上生活中观察父母的日常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学生就朗读的效果进行个性化的点评,如水生说的最后一句“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学生认为同学的朗读缺少硬气和豪气,我马上让点评的同学就此句再朗读再体会,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把握。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做到以情引学,就可凭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产生促进作用。

三、因势利导,寓教于乐

中学生的共性是好动,爱玩,在所有的学科当中,他们最喜欢上的是体育课,在那里,他们爱玩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因此,因势利导,适当借助游戏的方式“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发展”也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式。如在下午上课,学生比较困倦,状态欠佳,有时,我或者采取成语接龙的方式,或走方字格,或走S形,进行顶针衔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基本要求,而对于写作,学生还是比较排斥的。为此,我在确定写作内容和写作目标时,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入手,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如训练学生观察人物的描写,达到的目标是让同学听完后,能确定文章描写的主人公。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练笔的热情。

画龙须点睛,如果将学生的活动比作画龙的话,那么,教师的引导则是点睛之笔。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能拉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不能主动参与,即使教师讲解再充分也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相反,如果教师的导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也能在积极的思维中学有所得。因此,只有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在教学上“活水”的主导作用,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语文素质,成为长清的“渠水”,切不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