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

郑春霞

郑春霞江苏省仪征市新城中心小学21140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让学生“会学”比只要学生“学会”重要得多。为了教学生会学,以期达到“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之目的,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把预习引进了课堂:学生自学,完成预习作业;教师点拨引导,同学们议论修正;学生质疑问难,帮助解决……这就形成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预习自读——议论释疑——修正练习。

一、预习自读阶段

预习自读是“三段式”阅读教学结构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因为预习既有利于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开发学生的智力,又是从开发智力入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而且,学生通过预习,熟悉了课文内容,扫除了阅读障碍,在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阶段——议论释疑时,学生的“辩解式”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师的“启发式”就不会局限在枝节的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文章的要旨,尽可随时点拨。在进行教法的改革,如“中间切入”、“抓两头带中间”、“逆推”、“跳跃”等形式的变序讲读时,就能实施得更为顺利。再者,学生通过课堂预习,经历过自我探索,打好了注意力定向的基础,获得了练习机会,自学能力普遍提高了。同时,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还可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确切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精讲的内容,避免盲目性,从而教得更活。

预习包含三个内容,即读、练、问。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是怎样安排预习的呢?一般分三个层次安排预习:

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学习生字新词等。

第二层: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第三层:细读探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勾点加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精读评析。

二、议论释疑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自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学生探究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于议论的主要议题是在预习中产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的问题,而且又是学生在预习中做好准备的,因而议论时,学生思维活跃,争先发言,各抒己见,甚至对教师的结论也敢加以补充、否定。学生思维的发展,积极探索学习精神的发挥,课堂气氛之活跃……都是传统教法所少见的,教学效果更是传统教法所望尘莫及的。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呢?

1.讨论各层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加深理解具体内容。

2.讨论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讨论文章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摸清文章思路。

议论释疑的过程,“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把力气花在了下面几种能力的培养上:⑴理解题目的能力;⑵理解词语的能力;⑶理解句子的能力;⑷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⑸划出文章重点词、句、段的能力;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⑺鉴赏文章词语和写作的能力;⑻写读书笔记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认真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确切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出典型的议题,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议论纠正错误,查漏补缺,讲解学生议而难决的内容,归纳讨论结果和学习经验,表扬有创见的学生。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迅速地进行判断、作出反应;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去获取知识、锻炼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优扶差。

三、修正练习阶段

“修正练习”,即实践吸收,它是对前面两个阶段的检验,包含修改预习本、完成硬性和弹性作业两大环节(硬性作业指课后作业题,补充习题为弹性作业)。学生通过自己的修改,既加深了认识,又提高了修改能力;通过完成硬性和弹性作业,反复运用巩固新知,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将知识逐渐转化为技能。这样,“改”与“练”既是“预习自读”和“议论释疑”这两个阶段的消化和深化,又起到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

除了教师布置少量的必作题、选作题或深化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兴趣作业外,课后作业就是预习作业。由于预习作业是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听的,因而学生在进行独立修改时,大多数同学都能改好。这样,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把教师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加强备课,改变以往教师忙于批改、松于备课的现象,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除了提出修改作业和完成硬性、弹性作业时应注意的事项外,更要注意辅导差生,摄取反馈信息,从而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偏离和失误,实现教学最优化。

总之,这种“学——议——练”的三段式阅读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实践证明:它有助于知识、智力、能力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这一切,要求我们教师钻研教材更要深透、教学设计更要精细、讲读课文更要灵活、知识面更要宽广,也就是说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