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播种中收获幸福的种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2-12
/ 2

在播种中收获幸福的种子

刘兆珍

江苏邢楼镇耿庄小学刘兆珍

一、平凡中奉献爱心智慧里营造幸福

“醉后方知酒味浓,为师方知为师难”。每天我坚持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但与优秀的同行们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我没有那么多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没有累累的硕果。但我有一颗热诚的心,有着对孩子们满腔的爱,有一颗不断向上的心。我想,这就足够了。善待每一位学生,关心其健康成长,特别是关注和解决在孩子身上反应出来的心理问题,是我一贯的宗旨。

曾记得这样一位学生,她的自卑至今令我“心寒”,每次上课,她都蜗居在最东北角的角落里不言不语,心事重重的样子让我感觉到她的身上承载太多的东西。这一切仿佛都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符,就像路边一株无人问津的野草。我试图接近这个寂寞的孩子,想了解关于她的一切。原来这孩子一直跟着奶奶,家庭的变故,使她过早地承担着生活的重负。她,从小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在外干一些瓦匠活,早出晚归也总是入不敷出。父亲也没有时间好好照顾她(这一点从衣着可以看出,她的头上也生出了一些令人鄙夷的虱子,得知这一点后我甚为诧异)同学们也瞧不起这个苦孩子,处处排斥她,打击她,所有的这一切导致了她的性格如此这般。

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找准切入点,如何让这株寂寞卑微的小草迅速地繁茂起来,我陷入深深地思考之中。

“帮助她树立自信心,重新找回自尊心”。行动开始了,在语文课上,做一些适合她的题,并加以表扬,适时鼓励。记得在教学单韵母“ü”的时候,我说:“小朋友们,应该怎样记住这个字母啊?”刘和说:“老师,我知道,这个像小鱼。”看到小鱼就能想起来。我又接着问:“那么它的四声又该怎么写啊?小鱼的眼睛要不要去掉?

只听刘和又说:“老师,不要去掉,如果小鱼没有眼睛,就看不见了,甚至会死的”,看着她那可爱的眼神,我笑了。在这个时候,我又实时表扬了她:“瞧,人家刘和说得真好,人家不光会记住u,还有保护小动物的爱心呢?希望大家以后要向刘和小朋友学习。”看见她美滋滋的神情,我也感到了某种欣慰。

课下,我试着接触她,主动找她谈心,慢慢地,她信任了我。在课外,则编排一期节目,搜索有关怎样尊重他人的资料并继以排练相应的节目(通过影响她所在的班级,继而影响她)。针对个人卫生,则安排个人卫生大比赛等等。在一系列细心、耐心与爱心的经营下,这位学生有了很大的转变,她终于能自信地挺起胸脯,幸福得像一朵盛开的花儿。

二、擦亮心灵镜台照亮德育之旅

“俗话说,二流教师教学,一流教师教人”。理想课堂应该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地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理想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当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对于这样的理想课堂,老师们,你们都准备好了吗?实行新课改虽然已经很多年了,但还有一群教师存在这样一种教育状态:他们既忙碌而又茫然,整天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早晨,手里拎着书,踏着铃声走进课堂。在课堂上,机械地依据教案组织教学,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着,这也就是传统课堂的普遍模式吧。在这里,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在穷于应付的同时,很容易使教师的职业生涯陷入停滞状态。他们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惰性,使得他们在教书育人方面始终止步不前,这就是所谓的二流教师,仅仅是教书而已。

正是基于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索,我才另辟蹊径,努力尝试各种方法,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人格,在德育的环境里,可以成为引领学生德育发展的旗帜,成为影响学生的教育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一种非常细微的影响,常常是一种不经意的、随时随地的点拨;是一种潜移默化与熏陶。

曾记得一位学生给我的信说:“老师你好,看得出您很善良,一次您正在上课,同学杨帆发烧特别难受(由于是远路来的学生,所以兜里没有钱),您发现后,马上拿出钱并坚决要求杨帆去医院看病,我们看见这种情况后异常感动。杨帆说,她很感动。我们也因为有你这个好老师而感到自豪!老师,我也要向您对待我们那样对待别人!”看到这封信时,颇受感动,我的无意识之举,竟然换来学生如此地动情。可见,我们的人品和价值取向,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啊!仔细回味这些善良之举,也许在不经意间,早已经潜入儿童的心灵,就像一盏指路明灯在他们的心灵中闪现,从而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在教育这片净土上,我已辛勤耕耘了十多个春秋。我崇尚教育事业,热爱这片土地,因为那里有令人感动的课堂,那里有天真烂漫的笑脸,那里有渴望知识的目光,那里有成功的足迹、祖国的希望。

三、阅读中提升自我实践里收获幸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都要求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爱读书,因为我知道,阅读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丰富的阅读积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一方小小的宁静的三尺讲台旁,我不断地引领着孩子们读书、思考、实践,品味着收获和幸福。

在日常教学中留心观察,我发现了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看配有插图的有关小动物的童话故事或传说故事,高年级的学生更乐意看一些传奇故事等。于是我根据本年级小朋友的年龄层次和他们的认知规律,从满足其内心需要入手,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读一读自己喜爱的读物,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学生自然就会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为了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我则提倡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育学生读书学习要做到读写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读书效率。为了能让读过的东西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灵活运用,我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感悟,及时消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使学生真正尝到阅读的成功与快乐,持之以恒,乐此不彼。

我与学生在学习、欣赏、感悟中诗意地生活;在酣畅淋漓的工作与学习中,体会着创造的愉悦,找到了归属感。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底气,也许读完之后会忘掉,但正是这个过程,塑造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举止修养,而所有这些,从我的教育实践中也得到了印证。

总是莫名地想起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这片土地上,我以饱满的热情,不懈的努力,满载着知识和力量真诚地播洒爱的阳光,播洒真挚的情素,传递着春回大地的信息,使这片土地充满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