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有效讲授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1

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有效讲授探究

王莉魏加滨

王莉魏加滨山东省安丘市青云学府

讲授作为最古老、最传统的教学行为,至今仍然普遍使用。课堂讲授是学校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方法出现了,但旧方法不一定就过时了,只要我们注意扬长避短,就同样能发挥它的优越性。下面,笔者就以高中美术鉴赏为例,谈谈有效讲授的策略。

一、讲授要有内容逻辑

教师思维缺乏逻辑性,他在讲授时就会出现语言混乱,出现说词义不清的现象。因此为了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课中避免出现此种现象,做到讲授内容逻辑,一方面应该认真备课、备学生,尽可能多地准备本节中涉及到的内容,尽量使自己成为本节课的“专家”,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才能做出肯定回答。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师而言就是在课堂中的“讲述”能力。作为美术教师如果能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很容易就把我们想表达的意思讲清楚。即使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清晰的点拨、引领、启发、强化,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过去,没有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有的教师靠“干讲”,还是迷住了全班学生。同样的课,同样的授课方式,有的教师上课就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我觉得这个吸引力主要源于教师的知识含量与对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央视播放王立群讲《史记》、鲍鹏山讲《水浒》、钱文忠讲《三字经》……这些老师凭借什么只是站在讲台后“干讲”就创下了那么高的收视率呢?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课中的讲授部分。我觉得,首要条件还是知识含量与对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讲授要符合教学规律

第一,美术教师的讲授方法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热情,通过新奇、有趣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丁原美老师在讲述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时,用《SK状元榜》中某环节的做法,让学生根据描述猜作品——借助多媒体课件依次对作品进行了下列描述:这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发烧友的一幅画,不要说艺术界,单就政界要员对它的迷恋就令人诧异:拿破仑拥有它时,喜欢把它挂在卧室内,每日早晚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竟能面对画面伫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记一切;大名鼎鼎的戴高乐总统每当心绪烦躁时,必驱车前往卢浮宫欣赏它,出来后便满面春风,原先的烦恼荡然无存;蓬皮杜总统则公开承认无法克制对它的心驰神往之情。世纪伟人邱吉尔曾经沧海,可他晚年有幸用消毒过的手指亲抚它时,竟无法控制颤抖的手指;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亦对它情有独钟,无缘享有真迹,就收藏了4幅赝品……这幅画是什么呢?

第二,讲授要突出重点,对关键的内容要讲清楚,让学生明白。例如,我们在美术中讲文艺复兴,主要讲美术作品怎样体现人文精神,但文艺复兴实际跨度之大,涉及国家之广,我们在一节课中不能一一讲述,只能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我们重点欣赏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被缚的奴隶》。中世纪的绘画女人不能有表情,女人表情的外露是对神的亵渎。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了人的微笑与痛苦,反映出人的内心情感。与中世纪的干瘪的圣母相比,女人有了肉感,变得丰满。人是有感情的,人是有欲望的,人性需要被解放,这就是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这样,学生就对文艺复兴的作品清楚明白了。

三、讲授应浅出

有的教师很有学问,读书很多,讲课以展示前沿的、深奥知识为能事,可学生听不懂,听不懂就不再听,学生就没收获。所以怎样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通俗易懂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是好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美术鉴赏中有效教授的目标。那么怎样做到浅出呢?如讲“浪漫主义”,它的定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果如此解释浪漫主义,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必须进行“翻译”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这样,学生有了直观体验,就很容易明白浪漫主义是靠动荡的构图与颜色的冲突来表达作者主观感受的。再如讲文人画,先给学生几个关键词:职业画家、业余画家、宫廷画家。职业画家:以卖画为生,由买家决定绘画风格。业余画家:坚持自己的理想,为理想奋斗一生。如朱耷的鸟雀都是白眼向人,实际是朱耷自己看不起清政府,蔑视清政府。宫廷画家:为皇室贵族服务,服从于皇帝意志。如黄荃的《写生珍禽图》具有皇家的富贵气。这样,学生对文人画就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总之,讲授法虽然不是新方法,但只要我们高中美术教师认真思考,不断探索,旧方法也能收到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