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意识与文学批评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3
/ 2

文体意识与文学批评实践

赵晓磊

(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郑州校区,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文学批评与文体意识的关系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一话题的提出,与当下文学批评存在的文体雷同、文体意识匮乏和文学批评活力欠缺等问题密切相关。针对此问题,2017年8月22至24日,《文艺争鸣》杂志社主办的“文学批评与文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就当下的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如何提升文学批评的活力与生气和建构文学批评的文体意识维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研究了文体意识与文学批评实践的有关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文体意识;文学批评

1文体意识与文学批评概述

1.1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顾名思义一种体裁意识。体裁不同,风格自然迥异。“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铨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宏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古代如此,当代如斯;创作如是,批评如许。批评的“文体意识”自古有之,札记、批语、注释、序言、对话,等等,面目清晰,形象风趣,远不是当下批评文体的千篇一律、生机全无。当代文学批评更像是一个科学的怪物。当代文学批评处处透露着科学的价值观带给我们的理性和思辨,而文学意义却无处可寻。当代文学批评终究应是“文学”的。正如韦勒克所说:“批评的目的是理智的认识。批评并不创造一个同音乐或诗歌的世界一样的虚构世界。批评是概念的知识,或者说它以得到这类知识为目的。批评最后必须以得到有关文学的系统知识和建立文学理论为目的。”虽然他的这一论断依然摆脱不掉科学的影子,但文学自身的意义已得到凸显。

1.2文学批评

“文体”一词古今中外皆已有之。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体性》是专门论述风格的文章;钱钟书认为“文如其人”指作品的风格是作者“本相”的自然流露;布封提出了“风格即人”名言;歌德认为风格必须“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苏珊•桑塔格认为“风格是灵魂”…这里,我们所谈论的“风格”和“文体”是一个意思—文体即风格。批评文体要做到最深刻的文学性,就要有深厚的文化和文学积累。当代文学批评存在一个严重的病症,就是内容中充斥着大量过剩的“知识”。这些“知识”、“理论”限制了文学批评的自由,使得文学批评只是带着“理论”的镣铐却不会跳舞,失去了它文体中的文学性。文学批评并不排斥专业的“知识和理论”,甚至好的文学批评需要这些知识、理论的滋养。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批评只能在知识和理论的框架下“行走”。批评文体应该加强它的文学特征,走向更为宽广的文学维度,把批评的视野拓展到诗歌、小说、戏剧等古今中外多种文体范畴中,在不断积累吸收下,加强批评文体文学性。比如王忆安的《小说课堂》在行文中旁逸斜出批评的随笔;蒋子丹对迟子建将心比心的批评等等,这些小说家、批评家正是在对文学史的不断积累中,默默的生产和维持着批评的“文体”,彰显着批评的个性与文学性。孟繁华说,最深刻的批评文体要有深厚的文学积累,“积累的越多,文体自由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世界的认知就会越深刻,文体就会越自由”,这样的批评也最容易形成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判断。

2当下文学批评的病象与尴尬

近年来,文学批评在应对当下文学变动时普遍的无力感,使得公众对文学批评的指摘一直不绝于耳。一方面,每年制造出来的文学批评数量惊人,呈现出众声喧哗、热闹非凡的批评景观;另一方面,当下中国文学批评呈现出的批评空洞化、批评原创性缺失等问题却又相当突出,真正独到的、特色鲜明、真知灼见的批评少之又少。文学批评的虚假繁荣及存在的问题是与会者关注的焦点。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旗帜鲜明地指出,当下文学批评最大的困境在于“甜蜜批评”主宰了文学批评界。这些没有限度地对一部作品、一个作家的夸赞式“甜蜜批评”,是当下文学批评的最大敌人。王侃(杭州师范大学)则认为,当下的文学批评在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等多个维度上已失去或正失去其有效性,批评的“缺席”“不在场”亟须引起批评界的注意和重视。敬文东(中央民族大学)从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关系出发,指出当下的文学批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批评家自觉不自觉地把文学批评视为是文学创作的附庸,这导致文学批评实际上是对文学作品的表扬,当代作家“评论”变成了当代作家“夸奖”。当下的文学批评对文体的讨论较为混乱,有的把文体等同于体裁,有的把文体等同于批评类型,还有的把文体等同于叙事形式上的装饰性结构,这些都背离了文体一词的本源意义,实际上文体和风格是一回事,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厘清一些无关中西古今之争而仅仅同样是出自望文生义的混乱。

3文体意识与文学批评实践

对于文学批评而言,它基本的评价尺度还是存在的。文学界内外对文学批评议论纷纷甚至不满或怨恨由来已久,说明我们的文学批评显然存在着问题。我们在整体肯定文学批评进步发展的同时,更有必要找出文学批评的问题出在哪里。在我看来,文学批评本身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整体的“甜蜜性”。当然,我们也有一些“尖锐”的不同声音,但这些声音总是隐含着某种个人意气和个人情感因素,不能以理服人。这些声音被称为“酷评”,短暂地吸引眼球之后便烟消云散了。因此还构不成“甜蜜批评”的制衡或对手。所谓“甜蜜批评”,就是没有界限地对一部作品、一个作家的夸赞。在这种批评的视野里,能够获得诺奖的作家作品几乎遍地开花俯拾皆是。批评家构建了文学的大好河山和壮丽景象,而事实可能远非如此。这就是对待文学批评的态度的不端正。另一方面,真正文学批评的缺失,与我们当下的大学的考评机制大有关系。现在文学批评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校。从事各专业的教师首先面对的,就是高校的各种评估。评估既包括个人,也包括专业。对当下包括评估在内的学术体制的反思和批判,应该说早已展开。有反思批判愿望和能力的学者,发表了大量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的文章,希望改变当下的学术体制以及由此滋生出来的严重后果。但是,这些身怀学术理想和有责任感的学人的声音,似乎刚刚发出就被浊浪排天的世俗声浪所湮灭,很少,甚至没有人愿意倾听这种声音。这时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体制力量的强大。强调学术GDP的评估机制,促使批评家发表文章为第一要义,只要发表能够应对考评,其他都不重要。这种心态如何能够写出好的批评文章。在这样的考评环境里,我们也大致理解了当代为什么难以产生大批评家和有影响的文学批评理论。因此,建立良好的批评环境,改变当下文学批评的状况,除了“文体意识”之外,我们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

参考文献

[1]吴亚娜.《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文学批评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李圣.巴赫金文学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3]吴作奎.从依附到独立—论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J].理论月刊,2012,(07):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