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初中化学动机激发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1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初中化学动机激发探讨

张维金

◆张维金山东省莱西市望城街道办事处中心中学266601

一位教师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想方设法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以趣促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融洽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和教师的利益是一致的。教师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首先是老师,对学生传道授业,严爱有加;其次是家长,对学生要有浓浓亲情,无尽关爱;第三是朋友,与学生友好共处,打破等级观;第四是学生,教学相长,不耻下问。这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带来的是全新的、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方式,必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能够更加明确学习的重点,掌握学习的难点,解决学习的疑点;而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清楚了解到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以及学生的一些思想动态。

二、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自主探索性学习。

情境的创设可以是一个魔术,如“烧不坏的手帕”,蘸有酒精的手帕点燃后却没有烧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增加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是一个问题,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我提出问题:“一瓶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让学生产生到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也就顺利完成了物质的量的教学。

三、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教会学生学习

故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因此,提高预习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课前预习的目的在于了解教材各知识点,并初步理解和找到疑难问题以便能在课上注意听讲,有利于达到学得快、理解透彻的目标。它有利于课堂上精讲,突出重点难点,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及时练习,当堂巩固,提高学习效益。明确了预习的目的之后,应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特别是初中生,开始可先布置预习题,这样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有东西好学。例如,在学习《淀粉和葡萄糖》这节内容时,通过学案布置学生预习:人体内血糖偏高会得什么病,出现什么症状?血糖偏低又会如何?通过预习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又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源泉、问题的答案。这种传统的教学理论已经持续了上千年了。在我们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中,人们的知识和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已不仅是能简单地复述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的是一个多维的思考头脑,以及敢于向教师或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的勇气。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打断教师的教学,向其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当然,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事件,应该耐心的回答学生的提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如果是一个简单而明了的问题,本人就会当即举出一个反例,让学生自己发掘错误的原因;如果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就应当正视之,并且请教其他教师及参考书籍,要尽力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到一种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身上掌握他们的理解水平和考虑的方向,获取新的知识,调整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相长。

五、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一种极强的表现欲望。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上讲台“表演”,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这一实验时,如果由教师演示实验一下子就过去了,但是我决定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来做实验,我在她的旁边告诉其实验步骤,作解释,并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夸奖该生的动手能力强。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表扬学生,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激励,能够促进班级中的竞争气氛的形成。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每位化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营造一个民主、团结的氛围。就像陶行知先生的主张: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我们坚信有自信和探索干劲,我们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