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激趣三段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化学激趣三段论

吴建辉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兴趣;求知欲

作者简介:吴建辉,任教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能产生热爱的情感,在学习上就有自信心和意志力,从而实现情感、意志和智力的协同效应,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首激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动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授课内容精心设计,联系有关化学方面的生活实例,化学故事,诗词谚语,新闻科技成果,趣味实验巧妙地引入新课。

如讲解“缓慢氧化和自燃”一节时,先不讲概念,设计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将滤纸浸到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中,然后把滤纸挂起来晾干,不到半分钟,就会看到滤纸先冒白烟,最后发火燃烧。这时教师提出“不用点燃,滤纸为什么会自动发火燃烧?”学生对此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驱使学生带着满腔热情和炽热追求投入到认识活动中来。“课伊始,趣即生。”此时水到渠成,教师借此机会,讲解课文并解开谜底。

二、课中生趣,使求知成为一种满足

初中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而教材的知识是“静止”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教师创设让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机会,把“静止”教材内容转化为“动”的外部活动,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把外在的兴趣引向内在的兴趣。可谓“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1.注意语言的感染力,活跃课堂气氛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学语言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日常生活接触的人和事结合化学知识转化为幽默的语言和笑话,课堂将变得轻松活泼,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又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学酒精的易挥发性、可燃性时,笔者讲了一个笑话:“有个老人点着打火机看坛中的白酒喝了多少,结果引燃了坛中的酒精蒸汽,脸烧得像烤肉,黑乎乎的,眉毛胡子也烧光了。”学生大笑不已。

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可结合具体内容采用不同方式,如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述,使化学知识带上语言的文学色彩等等。

2.把教材进行拟人化处理

把教材进行拟人化处理,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成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把铁的性质进行归纳,让学生听录音:铁的自述。铁的自述:我的名字叫铁,符号是Fe。有人说我的外表长得很粗黑,其实我非常白;有人说我长得很丑,其实我很温柔。总的来说,我的性格是比较活泼,虽然比不上镁和锌,但比铜要活泼得多。我与氧气接触时,因条件不同其反应结果也不同,在纯氧中,将我点燃,我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在干燥的空气中,我谁也不理睬;在潮湿的空气中,我容易生锈;如果将我投到盐酸或稀硫酸中,我则会生“气”,如果把我投到硫酸铜溶液中,我则会变“色”,我的性质主要就是这些。同学们,听完我的介绍后,你们对我不会再陌生了吧?那就让我成为你们的知心朋友,好吗?这样,让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记住了铁的性质。

在复习CO和CO2的知识时,笔者指定二位学生一个当“CO”,一个当“CO2”,让他们走上讲台作自我介绍:具有啥样的相貌,何等脾气,喜欢什么事情等。连一贯厌学的学生也对化学产生了极大兴趣。

3.把教材进行口诀化处理

笔者特别注意对一些需要记忆的基础知识进行口诀化处理。在讲到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酸碱盐的溶解性等,教师都可各编一首类似歌谣的口诀。如要求学生记化合价时:一价氢氯钠钾银,二价氧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论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一二价常见。让学生在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朗读,记住了这些原本枯燥无味、难记的基础知识。

4.利用实验,激发兴趣

化学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同时也是检验和发展化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当学生在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时,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特浓,对实验现象感到惊讶和好奇,急于探求奥秘,进而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强烈欲望。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验来“拴”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增加他们动手的实验机会。

同时,教师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和点拨,教会学生如何全面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所得的感性知识,动动脑筋再思考,探索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达到“观有所思、察有所得。”如此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五大官能作用,使他们在活泼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5.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化学知识和工农业及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这为化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做到学用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有广泛的用武之地,这样既可诱导他们学习化学的自觉兴趣,又可加强他们学好化学的责任感。

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联系“如何除去水壶中水垢”。在讲无水硫酸铜时,可联系“如何检验市售的酒精是否含有水”等。

6.重视化学史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不仅要利用色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奥妙无穷的化学变化去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与课本有关的化学史实,让古今中外化学家坚忍不拔、勇攀高峰的事迹和感人肺腑的化学史事例激励学生,创造诱人的知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末存趣,使求知成为一种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在反馈回授阶段,应尽可能创设应用化学知识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促使短暂的兴趣发展成为持续性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完二氧化碳的性质之后,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快点干燥,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更潮湿?”这一问题激起学生们思考的波澜,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用炭火盆加热放热而使墙壁水分蒸发快点干燥。此时老师及时引导学生从产生二氧化碳的角度,联系所学二氧化碳性质加以分析,最终靠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较好地解决问题。

又如,教师在讲盐酸的性质之后,问“如何治疗胃酸过多?请同学们想想办法,比一比谁的办法最好?”学生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几乎把所有盐酸的性质都用上了,甚至有的学生说用氢氧化钠呢。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归纳评价,找出合乎实际、合理的方案。下课后学生还津津乐道的讨论着。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感受,体验知识的巨大力量及悬念的设置,产生了“课虽毕,意犹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杰.化学教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陈小明.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化学教育:2001(7~8)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M].河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杨加德.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22).

[6]肖常磊、钱杨义.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

邮政编码:5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