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性之光照进现实——浅谈高考作文考题及写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让理性之光照进现实——浅谈高考作文考题及写作

郭建峰

郭建峰(福安市第二中学福建福安355000)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一个人如果理性地去生活,那么他的生活将是一个喜剧;如果感性地去生活,那么他的生活将是一个悲剧。”这句话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但从某种程度说明生活需要理性,需要理性的思考。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归纳起来就是:培养对终极知识的追求兴趣及随之而来的怀疑能力。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类的思考,是一种理性的追问。理性思维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同时在写作中也是不能缺失的。

1.以往中国作文的考题普遍存在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缺失,考题缺少一些思辨性。很多时候的只是在审题立意上让考生陷入纠结中。我总认为作文考题不单单是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应该要重视对人生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

1.1下面就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考题,谈谈我的管窥之见。

1.1.12011年甘肃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

以“诚信”为话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心灵的选择》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不得抄袭。

我能想像这类高考作文题,过分强调了“道德的教化和警示作用”,是无法检测考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思想才能,正如有人开玩笑道“《心灵的选择》”是追求完美的,应是一份共产党员所做的答案。政治性和道德性的主题强制,使得考生少了一些理性的思考。我们的教育有时过于追求“同一”,“标准化”,考试提供标准答案,连小学生写作文都有标准模式,比如写清明扫墓纪念烈士,总是开篇写我们踏着沉重的脚步,怀着沉重的心情,然后是一些关于缅怀烈士的句子,结尾总要赞扬爱国的精神;又如遥望将来的文章,也要多多少少的提到国家对我们的爱护和培育,我们以后要怎么样为国家作贡献等。

1.1.22006湖南卷:“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对于此类作文题,虽说审题立意没有多少难度,但是留给考生思辨的空间必不大。对学生心灵丰富和精神充实缺乏一种自然而又自觉的引领,容易使考生人云亦云,简单化,走入套题的怪圈。北大的钱理群教授认为:“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一个人的精神是要有一定的底子的。我认为这种精神底子应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即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高中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批判力,让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候具备一定的理性精神,为他们构建一定的精神的底子。

1.1.32005年湖北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根据以上文字,结合自身感悟作文。

这样的作文考题材料是从抽象到抽象,从概念到概念,没有一点感性材料,等于放弃了让学生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的任务。对于这样所谓的材料作文,这样抽象的主题,在如此权威的王国维大师面前,考生除了放弃独立思考以外,可以以说是绝对别无选择。我想作文应该更多地考查是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思维方式、思想认识,而这类考题无形中剥夺了考生的独立思考,使作文陷入伪感性的泥沼。无法调动学生真正的理性思考。康德对理性的解释很有见地。他认为理性一是要自己思考。自己思考即是不迷信任何权威,包括书本、教条、经验、领袖、导师、救世主、专家等等,一切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二是思考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这样才能避免单是自己思考有可能造成的自我膨胀,才能时刻保持谦卑而与人类共同的理性相沟通。因此一道作文题应该给予考生更多理性思考的空间。

1.2反观国外作文题。

1.2.1美国芝加哥大学高考作文题:①想像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②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1.2.2美国西北大学高考作文题:①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②有种理论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由他们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创造产生的。照你的看法,伟大人物的产生,是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试举出一位人物来支持你的观点。

1.2.3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考作文题:①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说明。②你曾经不得不作出的最困难的决定是什么?你是怎么做的?③到目前为止,有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了你最大的满足?

从这些国外的作文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多为自选题,学生有多个题目可以选择;题目较为开放。考试题都非常注意对人文素养的考察,以及引导学生思考和树立正确观念;注意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提高孩子的思辩能力;注意让学生直面自我、深入剖析问题。这些国外作文题鼓励求异思辩,倡导个人观点的多元化,而反观我国作文题很大部分都是鼓励求同思辩,会使学生容易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总觉得高中时期是一个人的大脑创意、人生观、世界观、科学观、人文观的形成时期,因此不能忽视对思辩能力的培养。我想高考作文题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自身困惑的问题,还要能启迪学生的良知,启发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因此说在高考作文考题的设置中一定要多考虑是否能够启迪心智,发散学生思维。让理性之光熠熠生辉吧。

2.下面就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写作谈谈我的拙见

写作是应该走理性还是感性之路呢?大家莫衷一是。纵观我们的教育总感觉太缺失想象力了,而从科学性方面说,想象必须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其次从年龄特点看,高考考生已进入理性思考的年龄;再次从教育的人才选择上,我们更需要善于理性思考的人才。因此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探究人类文化形态和思想形态,深入挖掘民族群体或自身个体心理情感特征,洞察社会人世百态;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立的思考方式,拥有比较成熟的思想,且在作文中或显或隐地表露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写作必须让理性之光照进现实。

曾经有一度材料作文退出高考舞台,让众多师生兴奋不已:告别“带着镣铐跳舞”的“奴隶”时代,迎来“我想唱歌我就唱”的“社会主义”新时代。语言华丽、体例新颖的作文纷纷涌现。作文的写作又开始陷入了一个误区:重文章语言,重文章体例,重表达技巧,轻审题立意,轻思维深度,轻思想内涵。学生过度关注自身的感觉,中意于感性的倾诉,不对生活作细致入微地观察,不对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深思熟虑,不多问个为什么,不对事物现象作因果分析,使文章缺少理性光彩,言之无物,空洞玄虚。应试策略上贪图走捷径,准备几则煽情材料,作文时强拉硬扯,篇篇文章一个味。

黑格尔曾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苇草。”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普遍认为思想成就人类,形成了人类的伟大。很多时候,人们写作正是为了准确说明问题或表达某种情感和愿望,是出于“物质”需求。从这一方面说,作文是否生动感性并不是个根本的问题。问题说得是否清楚,情感愿望表达得是否妥帖要看作文者是否有深刻的思想和严密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对于我们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精于阅读的许多读者们,都有幸拜读了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你们当然知道:在全人类的文学家们的最高荣誉的面前,每一个人都会有可能会拥有参予其中的机会。但是在我们的目标仍未能够得以实现之前,我们至少也要学会阅读这些已经获得这项最高荣誉的文学作品,他们或者大多都具备有这样子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它们大多都是以“理性写作”的手法以及方式进行写作出来的!

作文写作过程中对思维训练的执着追求固然是好的,但我想没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土壤是结不出甜美的果实,绽放不出绚丽的理性之花的。

让理性之光照进现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