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浅析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策略

杨光英

杨光英(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杂谷脑小学四川阿坝623100)

摘要:在小学一至六年级,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关键词:口算;能力培养;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4-0173-01

口算是指不借助于任何计算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而进行的计算。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口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对于如何加强口算教学,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成为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1加强算理教学,重视思维过程

1.1明算理,懂法则。口算教学,应当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的法则、方法。其中,弄清算理是关键。如“凑十法”的教学,可先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物操作过程。通过摆弄学具及眼、手、口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详细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为实现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做好准备。如9+4可表述为:9和1组成10,4可以分成3和1,9加上1得10,再加上3得13。最后,经过9+3,9+5等练习,概括出“凑十法”的方法与规律:“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经过感知观察形成表象抽象概括三个学习阶段及相应练习,学生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这一认识过程,既弄清算理,又掌握了法则,保证了初期口算的正确性。

1.2重视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能技巧。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理解法则阶段,学生总是进行着详尽的、展开式的思维过程。在形成计算技能的计算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逐层次的简略、压缩,计算的步骤逐步地简化,计算推理过程也逐渐简缩。

1.3由于计算技能的熟练,一些简单的计算能脱口而出,实现计算思维活动的“自动化”。为此,教学中应采取先慢后快的原则。训练初期,可侧重于法则的理解和基本计算方法的掌握,只要求正确,不要求速度,着力于巩固口算知识,为技能的形成打好基础。随着知识的深化,可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并加强算法指导,引导学生逐步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能技巧。

2科学安排口算训练

2.1口算训练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新大纲》对各年级的口算教学都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应据此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学与训练,把口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之中。对于何时练什么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首先,要持之以恒,坚持天天练。教师要依据大纲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安排好天天练相应的训练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技巧。其次,进行口算训练时,还要考虑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为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3×7时,假如先进行形如2×7+2的口算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加强目的性与针对性的训练。①要加强基本口算的训练。其内容包括:20以内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一位数及相应的除法;百以内的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等两步计算。这些计算,都是整数、小数和分数(百分数)四则运算及其混合运算的基石。只有实实在在地练好基本口算,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②易错的题目要及早预防、反复练。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肯定会出现具有普遍性的特殊错误类型,且与使用的教学方法无关,如带有0、1的运算和乘法分配律的学习等。有些错误则是学生个人认知结构不完善所至,如老想着凑整,而全然不考虑运算顺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及早做好预防工作,做到防范于未然。组织口算训练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易错之题对全班或学生个人反复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防止错误被巩固下来。

2.3训练形式要灵活多样。①训练形式要分散、集中相结合。在平时要坚持分散训练,如每天做5分钟的“天天练”。经过一定时间后,可进行集中训练,帮助学生归纳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实现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②口算灵活多样。由于口算要经常训练,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采用指名口答、集体抢答、开火车、对口令、连线找朋友、组织口算比赛或听算与视算等形式。

3指导过程,引导自我判断正误

许多老师在教学口算时,认为口算就是简单的口头计算,只是一种单一的运算技能,没有多大的思维含量,便一味强调“在你的脑子里算”和“直接算出得数”。其实,口算时学生要将计算分割成很多的小过程,将各种信息在头脑中合理地进行拆分、拼组等,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步骤得出正确结果,这是一个很高级的心理活动。对学生头脑中计算过程进行指导,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注意力、短时记忆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不仅是口算教学的价值所在,也是教材安排口算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此外,口算出现问题,教师不能简单评判“对”还是“错”,而应该尽可能地挖掘错误背后的教学资源,努力引导学生自我判断结果的正误和分析出错的原因。多次练习之后,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口算出错是学习习惯问题,还是口算过程存在问题,还是心理因素影响,还是短时记忆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过程指导,口算训练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一直以来被人所忽视的口算教学,实际上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之处。但愿我们能对此引起充分重视,正确扎实地开展口算教学,让新课程下的口算教学走出“尴尬”的境地,真正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