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析

王晓芹

永胜县水务局云南丽江67420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也对水土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水土流失、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现象愈加严重。特别是水土流失,我国很多地方的水源已经显得严重不足,土地面积也大幅削减。近年来全世界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开启了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地进行植树造林和保护水土,修护生态环境,以更好地造福子孙后代。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关系

1.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现状

传统城市规划普遍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原则进行水系治理。如洪水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大危害性,就疏浚河道解决防洪;如用水不足就通过灌溉解决供水;水污染了就进行生态建设等。但就是忽略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水系,如以破坏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实现经济发展,只会投入更多成本来治理环境,这并不利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且也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针不符。为此,必须重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恢复生态水系,美化河岸。就当前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现状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水系结构及功能关系极为密切,在河流生态系统功能中河流水面率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对水面率保护较为重视,加强措施主要包括拓宽河道、合理规划水面宽度等。

不同等级河流水系连通性的恢复还存在一定问题。对于生态多样性而言,不同等级河流水系连通性影响较大。近年来,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方面,已经重视河流形态恢复,一般可通过水系沟通的方式来恢复河流形态。

河流滨岸纵向连通性及可达性关注度不足。在小气候效应改善及水体污染缓解等方面河流滨岸带具有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纵向连续性对发挥生态系统功能影响较大。当前在满足河道防洪排涝、水资源调度等功能的前提下,还开始重视综合发挥河道旅游、景观欣赏等功能,但在河流滨岸带纵向连续性、河岸开放空间可达性等方面仍有欠缺,关注度不足。

2.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缺乏统筹协调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修复工作应该进行统筹协调发展,必须要对受损程度、生态结构、恢复能力、周围产业结构等进行全面统筹协调分析,以制定最合理的修复方案,保证修复工作的全面性。但在实际的修复工作中,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没有对植被建设和土地结构进行全面整合,导致修复过程中出现很多浪费现象,也存在着资金的利用率低等问题。

2.2模式结构不合理

生态系统本身是由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共同组成的,因而生态结构才更稳定,发展更长远。但在当前的修复工作中,存在着植被单一、过程机械等问题,这些问题就不能很好地兼顾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使修复工作的效率低下。

2.3技术和设备落后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机械化的社会,而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修复的过程中,人们却没有投入过多的技术和设备,导致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修复仍以传统的修复模式为主,导致工作进程较慢,植被的成活率较低,这些都影响着修复工作的进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大了修复工作的难度,却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

3.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措施

3.1截污工程

我国河流存在水环境容量小、流动性差及补水措施效用不足等问题,导致河道水体径流量不大、自净能力弱,同时因排入大量污染物,致使水质污染情况进一步加重。根据该情况,此类河道水环境污染治理中可选用截污工程,以此改善城市水景观及水体环境。首先,沿河道两侧进行管径d400~d1000截污管的敷设,先收集污水,随后向下游污水主干管汇集,最后汇入污水处理厂,待处理后,即可向指定处排放。

3.2初期雨水截流

据相关数据显示,初形成的降雨,径流内污染物含量较大,很多污染物,如BOD浓度,基本等同于城市污水厂进水水质,甚至少量重金属严重超标。此类污染物主要是通过大气沉降、地面垃圾堆积等形成。为解决此类问题,决定将初期雨水调蓄池设置到较大雨水管入河口位置,在降雨阶段进行部分初期雨水的收集,在降雨结束之后,此类雨水将向排水管道、污水处理厂等慢慢传送,从而起到保护河道水质及减小雨峰的目的。

3.3制定分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规划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有所不同,所以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合理进行分区操作,把我国规划成几个大区,然后再将每一个大区进行细化,这样就可以实行一个小区域的水土生态修复,更有利于实现修复目标,将每一个小区域修复完成后,一个大区也就完成了生态修复,将所有大区都修复完之后,我国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修复工作就能很好地完成了。所以不但要将修复工作进行细化,还应该将修复工作落实到个人,以加快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进程。

3.4河道生态修复

第一,河道清淤。为恢复城市水系生态环境,可与排涝工程相结合进行河道清淤。要求合理利用清出的底泥,避免底泥二次污染环境,在底泥清理处理中,可通过三种途径,如土坑填埋、卫生填埋、资源化利用。第二,生态护岸。针对生态护岸,材料应具有多样化,将其安全、亲水、休闲等功能充分体现出来。以常水位为分界线,常水位下方,可选用的材料干砌块石护坡、木桩护脚、新型生态材料等。而位于常水位上方,可选用石板、卵石等用于亲水步道;选用木质材料铺设到局部位置,设置成亲水平台,为人们提供休憩场所。同时可选用植物草皮,用于常水位以上护坡材料,如土工格网草皮等,且与景观、绿化要求相结合,合理构建生态护岸。第三,底泥活化。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与河道底部环境是否优越关系密切,只有河道底部环境良好,才能保证其生存空间充足。如河道污染严重,可适当进行底泥活化药剂的投放,避免上覆水被底泥内的污染物影响,也可为微生物提供生存场所,起到加快改善水质的目的。

3.5管理措施

为加快改善城市水系生态环境,必须建立及完善城市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预警及监管综合体系建设,通过监测中心与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可满足多功能协同动态管理,有效管理及控制城市水生态环境。具体管理措施如下。第一,保证在线监测仪器正常运作,对一定区域内的水生态环境进行随时监测。第二,集中控制及管理相应城区内的废水排放,确保外部生态环境良好。第三,加大河道管理力度,进行生态河堤建设,更好地对河流健康加以维护。第四,定期维护生态湿地植物,对植物茎叶进行修剪,保证其健康成长。第五,在开发周围道路或地块的情况下,必须始终坚持低影响开发原理,尽可能减少向河道内排入地表污染物。

结语:伴随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对水安全、水环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在城市建设规模逐步扩大的过程中,绿地面积逐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致使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愈加突显。如当前仍普遍存在河道、湖泊等被侵占的现象,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化。为此,必须重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1]张文聪,高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成效与经验[J].中国水利,2011(12):62-64.

[2]陈雷.水保保持生态建设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J].中国水利,2013(04):6-10.

[3]赵秉栋,赵军凯,宫少燕.论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03):105-108.

[4]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06-2015)[R].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