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梁建忠

梁建忠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揭示了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要求,并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每一个大学生,不断培养、调整和校正他们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教育者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结合目前大学生的一些行为表现,我国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双重性和矛盾性等新特点。

第一,双重性。相当多的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缺乏全面性和一致性,因而表现出双重性的特点。首先,个体价值认知与个体价值行为存在双重性,表现为高认知、低行为的知行脱节现象。其次,对价值自我和现实自我认识的双重性,表现为对价值自我认识偏高与现实自我不相称。再次,对自我和社会评价标准的双重性,表现为其功利尺度较多地指向自我,并以此为标准来期待和要求社会应该怎么样;而将道德标准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标准,或作为在个人功利价值没有实现时的某种补偿。最后,对自我和他人评价的双重性,表现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性评价和对他人价值的否定性评价倾向。过高的估计自己,过低的估计别人,不能辩证地评价自我和他人。

第二,矛盾性。由于社会的转型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性,使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常常会处于一种感到希望和危机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的心理困惑与紧张之中,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这种矛盾与冲突反映在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上最典型地表现为道德价值观上所体现出的道德困惑。当社会生活中行为失范的现象普遍发生时,当一些大学生发现行善得不到好报,行恶得不到惩处时,他们就会产生困惑。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要求

世界上的事物可分为“应有”和“现有”两大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应有”范畴,它指引大学生追求真善美、达到高尚的人生境界。但与大学生“现有”的价值观是有距离的。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人生价值导向,就要研究采取恰当的方法,将“应有”的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人生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缩小“应有”与“现有”的距离。

1.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与目前市场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理论,围绕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围绕当代大学生出现的思想困惑,作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和引导。“不是回避或以精神否定财富的方式来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是要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

2.坚持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内化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知—情—意—行”循环转化过程,必须依靠大学生的主动参与,依托于社会实践,把课堂的“认知”放到实践中去体验,从而得到内心的认可。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市场、深入生产建设第一线,在实践中学会正确观察与分析事物,从而树立起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人生价值观。

3.坚持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在目前信息泛滥和传统介质不断丧失的情况下,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是正常的,“堵”是无效的,必须坚持疏与导相结合。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并非要排斥其它价值的可能性,因为倡导社会主导价值观与尊重个性化的价值取向是辩证统一的。要在允许“多元”中突出主导,通过多元的比较、辨析,展示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性和力量所在,增强核心价值的吸引力,从而引导学生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进行正确的选择,使核心价值观转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价值观的主导。当然,首先要注意高校教职工的思想建设,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4.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社会学范式”,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渴求和内在需要。事实上,“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归宿、基础和根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不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为政治服务,要重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但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要,离开了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目标,那么这种教育必定是走不进学生的心灵的,因而也是无效的。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大学生的成才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和思维原点,充分发挥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方面的功能,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尊重和兼顾大学生成长中的个人需求,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协调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选择

寻找合适的路径,依赖一定的介质,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立足于教书育人,强化理论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应立足于教书育人。高校要想真正达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功能,就要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对学生讲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状进行具体引导,在认知的同时进行辨析、思考和选择,建立“认知—辨析—选择—践行”的循环系统,使学生真正从理性上提高对价值观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从而自觉地确立主导价值观。只有当大学生在理论上有了深刻认识,其思想和行为才是深沉和持久的。其它各课教学也要紧密结合、一以贯之,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2.依托于实践育人,强化思想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解决“信不信”和“行不行”的问题。社会实践比课堂教育更具体、生动,对大学生的教育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光靠学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接轨,做到“知”和“行”结合。高校要继续深入开展社会调研、“三下乡”与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最终真正发挥社会实践对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作用。

3.辅助于活动育人,强化教育实效。活动育人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当中,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高校要精心设计组织一些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爱国情操和创新精神。进行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倡导积极、健康、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防止反动的、消极的、负面信息的滋生蔓延,消除有害信息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4.着眼于自我育人,强化行为养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要引导学生运用反省、反思、内省、慎独等方法,加强自我修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寓教育于学习、实践、娱乐,让他们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价值判断、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能力,确定正确的价值目标,规范自己的价值行为。

总之,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某种程度上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一次重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国家应高度重视,不断完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注重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投身于实践,自觉树立正确的主体价值观,走一条把内容更新和多途径的整合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协调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之路。

注:

[1]刘大军,用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6,(8).

[2]叶澜,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8).

[3]王学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4]张道理、刘莹,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创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6).

[5]曲迎春,高校德育发展与多元文化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16).

[6]唐汉卫、吕田田,多元文化环境中学校道德教育的任务与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2008,(10).

[7]徐志坚,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德育理念变革探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8,(6).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邮编:150025

(责任编辑董泽芳)

本文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编号:SG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