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1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张玉兰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洋湖乡纪刘小学251800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这些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下面就我结合执教《平行与相交》一课,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平行与相交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与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设计教学时,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悟一悟、辨一辨、找一找”的过程,力图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调动学生自己去自学、去合作、去判断、去分析、去表达,使他们在学习中亲身体验,理解与构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体会数学源于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设计导入时,从教室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入手,课堂上给学生创设情境:两支铅笔从课桌上滚落下来,一支落在了椅子上,一支落在了地面上。使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两支铅笔继续滚落,会出现什么情形?把可能出现的情形想象出来。这一情境是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例子,营造了探究氛围,有利于学生想象出更多的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二是四年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它应为高年级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二、画一画,激发探究欲望

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对于两支铅笔落在同一地面上的情形已有自己的想法,在教学时我并没有先让学生说看法,而是让学生用两条直线代替两支铅笔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在学生画完之后,选出有代表性的情况,展示到黑板上;其他小组观察后,补充不同的情况。这样,学生们就经历了一个“个人──小组──全班”逐层递进的过程,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最大可能地通过学生的思考、想象、动手操作展现出来,为分类提供了材料。同时,通过自己画与其他同学的做比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的信心。

三、注重合作交流,加深探究深度

1.初次分类,认识平行与相交。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展示在黑板上的几种画法,让学生小组内充分交流:“你能试着给这几组直线分分类吗?你打算怎样分?”使学生统一分类的标准,进而对直线进行初次分类。在分类的时候让学生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其他同学通过观察与倾听进行补充。在课堂上通过追问“直线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分类情况,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积极讨论下达成分类的共识,即相交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互相平行”,加深了对平行与相交的认识。

2.再次分类,认识垂直。

学生已经认识了相交和平行,让学生观察相交的一类,通过追问“你能不能从相交后形成的角度再试着给相交的一类分分类”,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看法,再次分类。在展示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找到分类的标准,即相交成直角的一类、不是直角的一类,并让学生展示“如何判断相交的角是直角”,使学生在认识互相垂直的过程中进而明确判断是否垂直不能光凭借眼睛看,而要经过实际测量才行。

在这一环节中,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直线间的位置关系;从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情况。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研究的意味浓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汇报、班级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

四、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在本课中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而是用眼睛观察数学现象,用手画数学,用语言来分辨,用思维来碰撞,用身边的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解释身边的数学现象,在探讨、交流、分类中获得数学概念,拉近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的距离。要重视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激活数学课堂,提高课堂实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