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1

中小学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

王英

◆王英山东省平度市白埠中学266700

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应以什么为核心?这是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至今未能搞清的问题。目前有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仍注重在演唱技巧、乐谱知识、演奏技能的训练上,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因此,构建以审美为核心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是实施新课标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措施。

一、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情景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孩子的心声,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呈现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同时,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好唱”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唱不厌。

音乐教师要关于发扬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

1、情感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更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动力。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之中享受美感、得到快乐。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育者,因此,在音乐教学化原则下,以美引真,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实践性原则

音乐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对音乐做出积极的反映。例如:在教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课时,充分调动学生多重感官,使之投入。首先,我设计了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美丽而辽阔的草原景色。学生边看着我精心编辑的录像资料,边听着画外音:“银色的帐篷装点着绿色的原野、蓝天、白云、马儿跑,这景色多么优美,气象多么祥和,这如诗如画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草原美景。”学生的思维被教学语言调动起来了,视觉和听觉被画面调动起来了。这时,学生的学唱欲望已被完全调动起来,他们带着歌词的意境和画面引起的联想,表情投入地开始学唱了。

4、相互交流性原则

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诚挚的爱生之情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微笑,多一点鼓励。在授课中,教师应从鼓励角度评价学生参与,让学生从教师的夸奖之中产生投入学习的快乐与感受。

三、音乐教师的审美规范

1、教学仪态

教学仪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展现的符合礼仪要求及审美规范的仪容、服饰、表情、姿态、手势、举止等。作为一个美的使者,音乐教师应十分看重自己的仪表及服饰,除注意整齐、大方外,还应该尽可能讲究些。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表情姿态亲切、自然,手势准确、自如,能够充分展现教师的审美修养,给学生以优美感、高雅感。

2、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音乐教师的口头语言应当发音标准清晰、语调适中、表达规范,而且要充满情感色彩、富于感染力。所以,音乐教师语言要特别注意有启发性。板书方面,文字应端正秀美,写乐谱要整齐规范、设计精巧、布局合理。

3、教学气质

教学气质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聪慧、自信、幽默、雅致等。一个音乐教师的优秀教学来源于其心理品质及知识基础,对学生有着真诚的美好感情,有着良好的审美修养,对生活的美和教育的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与经验,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美。要充满爱心——爱学生、爱音乐、爱教学工作;心灵总是那么年轻,兴趣广泛,视野宽阔,知识丰富。

四、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描述

一节出色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而充满新颖的教学设计,那些精彩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比如:许多音乐教师十分注意对新课学习的导入,会采取各种形式诱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新歌的学习。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既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又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遐想。我在结束歌曲《童年》的教学后,课堂小结是这样说的:“我们通过歌声同音乐家共同回忆了美好的童年,这样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首诗,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美好的童年的歌!”学生们在钢琴音乐《童年的回忆》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显然,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与熏陶作用是巨大的。总之,中小学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要把艺术的完整性教给学生,使学生既能通过艺术作品体会到艺术的美,又能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新型的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上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