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教学充满乡土气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让历史教学充满乡土气息

刘畅

——浅谈乡土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刘畅

(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12

福州黎明中学,福建福州350012)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102-02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多次提出,中学生除了要学好国家课程规定的历史教学内容之外,还应该学习一些乡土历史。《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充份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史指是本乡本土的历史,它与当地的社会密切相关,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乡土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还可以弥补历史教材的不足,加深学生对统编教材的理解。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乡土史进行教育,让历史课堂充满乡土气息。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校和老师在历史教学中重视乡土史教育,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好乡土史。

一、运用乡土史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哪些事物或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的加以引导,从而将兴趣转移到历史学习中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对个人经历过或与自己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乡土史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们的生长和生活密切相关,来源于学生的身边。是学生看的见摸得着的历史。学生最为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的家乡,他们对有关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等,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他们都想知道自己家乡的历史,所以由此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把书本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利用地方史资源,创设充满乡土气息的学习情境,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自然就会被吸引到课堂中来,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例如,我在上七年级下册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一课,没有直接讲戚继光抗倭,而是先出示了一个光饼,(一种圆形中间带孔的饼)学生大都吃过光饼,对此比较兴趣。接着我问:“这种饼为什么中间带孔,知道光饼的由来吗?”在学生好奇的眼神中我道出了光饼的故事,这种饼也叫戚继光饼,是为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打倭寇而制定的。作战时士兵们都用绳子将带孔的饼穿起来背在身上,饿了就拿饼吃,不停下来休息,往往出其不意地消灭敌人。后来老百姓家家烙制这种饼,送给戚家军,支援他们抗倭斗争。那什么是倭寇?为什么要抗击倭寇?戚继光是如何抗击倭寇的?学生们对戚继光和光饼熟悉对倭寇由来和为什么要抗击倭寇好奇,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击活,他们的注意力就自然地转移到历史课堂学习中来。

二、通过乡土史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说:“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已的故乡开始的”。乡土史教学应当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因为乡土史发生在学生身边,亲切实在,学生对家乡本土历史人物,文物古迹从小耳濡目染。家乡是学生生长生活的地方,他们相对熟悉,了解了自己家乡的历史,他们会更加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样也实现了历史教学的育人目的,因此家乡历史上名人的非凡经历、生动感人的事迹及其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一课时,补充了郑和七下西洋,都在闽江口或长乐县吴航港停泊。在郑和的整个航海活动中,福州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实际上福州成为郑和下西洋的“补给站”等史实。在学习《洋务运动》一课时,引入了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建立的福州船政局,之后利用初会实践这际带领学生参观了马尾造船厂和马江海战纪念馆“昭忠祠”,借此宏扬了福州的船政文化。八年级上册的中国近代史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学中我特意补充了出生于福州地区的世界禁烟先驱林则徐,一代名侨黄乃裳,制碱英雄侯德榜,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人的英雄事迹。

三、关注乡土史,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性。同时还可开阔教师视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新课程呼唤老师要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同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细”现象,较大幅度地减少繁杂的知识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课程的难度,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能。而乡土历史却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个“宝库”,是实现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渠道。《历史课标》强调指出:“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众多的名胜古迹。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氏族部落在这繁衍生息。其土著居民为"闽人",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历代英才。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福州名胜古迹众多,至今许多文物名胜古迹仍完好无损。据统计,已发现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各类文物点449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保护单位54处。福州真可谓是人文荟萃,历史悠久,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积极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时,教材内容很简单,如果照本宣科比较枯燥学生既不兴趣也不易懂。而福州位与海西与台湾隔海相望,关于两岸交往的史实有许多乡土资料,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的较多,我断定本课对于福州学生来说是乡土中利用的一个锲机,根据课标我一方面利用乡土资源对课程作了开发。另一方面让学生课下去收集相关资料,既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又突破了重难点。在导入时用乡土资料平潭正在建设的海底隧道导入,这样把历史一下子和现实联系起来,学生很好奇,于是兴趣盎然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当讲到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时,很自然的引入了乡土史。在经济交流方面引入了,福州市组织向马祖岛供水,实现了祖国大陆首次向台湾地区供水。同时,成功举办福州商品金门展销会,及每年的5月18号在福州市举办的海峡经贸交易会,在文化交流方面谈到闽台节日相同,都把春节视为一年的重要节日,都过拗九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2003年起,福州市每年都举办“两马同春闹元宵”“两门同放礼花”活动,又谈到两岸的宗教信仰的主流一致,妈祖是两岸人信奉的女神。都信仰妇幼保护神陈靖姑等等乡土知识。由此可见乡土史的内涵十分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知识因素和教育因素,把乡土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来,既让学生感到历史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而是就在他们生活的周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适应课改需要,培养了老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四、运用乡土史应注意的问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意识到,乡土史是对统编教材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既培养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乡土史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源泉。其作用不容忽视,但在教学中对乡土史的运用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乡土史与统编教材的关系,乡土史是对统编教材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在教学中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占用太多的篇幅,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对乡土史资源的利用要有选择性,不可喧宾夺主。二是要处理好家乡与祖国的关系,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是爱家乡的升华,教学中不可过份夸大地区性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对乡土史的运用还应注意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关系,课本知识与学科内外知识的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