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推进文本对话的“加速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微课程”——推进文本对话的“加速器”

林微静

浙江省青田县东源小学323900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开展的,“学生的学”往往是由“教师的教”决定的,因此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他们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学”来定“教师的教”,是对传统课堂学习方式的“翻转”。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的,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的文本对话十分关键。“微课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的有效载体之一,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借助“微课程”能够有效地“加速”学生自主文本对话的进程,从而实现文本阅读的高效化。

一、借助“微课程”,拉近文本对话距离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内容和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时代距离,由此便会导致学生与文本之间难以实现深层面对话。据此,教师应当善于把握这部分文本内容,基于此设计能够引发小学生直观感知的“微课程”,让学生在“微课程”的辅助下对文本内容进行初步体验,从而有效避免阅读距离的产生。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推进学生文本阅读的效率。

例如,《东方之珠》这篇课文主要针对香港的美丽景色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写,重点突出其被誉为“东方之珠”的奇秀景色。当学生对这一文本展开阅读时,会产生极大的向往之情,但是,对于课文中的文字描绘学生们并不能产生直观化的感知。因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微课程”,在“微课程”中截取了一段来自纪录片《你好,香港》中的视频资料。在这一片段中,充分展示了阳光和美的潜水湾、世界著名的海洋公园,还有全香港范围内具有典型闹市之称的铜锣湾。引入“微课程”之后,学生们立刻以直观的感受了解了香港的美。他们在观看“微课程”以后,结合其中的场景对课文中的相关段落进行了品读。这样,他们在品读的过程中对于文本语言有了更深层面的感知,既有效地拉近了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距离,同时也实现了高效的文本阅读。

二、借助“微课程”,推进文本对话进程

对于文本对话的进程而言,实际上就是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以及交流的过程。和文本之间展开深入对话,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对于小学阅读课堂教学而言,学生和阅读文本之间的对话应该具有典型的多元性,由此才能够全面提升阅读质量。在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本语言都具有优美、精思以及巧妙等典型特征,能够向小学生展示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但是,静态文字的描写方式,不管语言多么精妙、多么生动,对于阅读者而言仍然是抽象的。教师可以此为落脚点设计相应的微课程,既可以保障抽象文字的具象化展示,同时也能够有效推进与文本对话的进程。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实现有感情的朗读。对于文本对话的难点便是引导学生体会到文字中所描述的小兴安岭的优美景色,并且通过这一过程,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精练性、描写的形象性,体会到作者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以及写作技巧。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生们必然不能获得如此高效的体验,当然也不能实现和文本之间的深入对话。因此,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借助“微课程”向小学生展示了部分小兴安岭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这样小学生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景,体会到作者蕴藏在文字背后的丰富情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音乐背景下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配乐朗诵”。学生在“配乐朗诵”的过程中,有感情的阅读必然可以有效实现。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具体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三、借助“微课程”,拓宽文本对话视野

文本对话视野就是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可以实现的阅读范围,这也是衡量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文本对话视野广阔,必然可以实现高品质的阅读。落实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当有效拓展学生的文本对话视野。但是,如果仅仅依靠静态的文字呈现,很难保障视野的广阔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必须针对文本展开多元化的解读方式,才能够有效拓展视野。“微课程”的设计应当基于教材内容和相关影视资源进行链接,尤其是静态的文字呈现,必然能够充分展示出多元化的效果,保障了小学生阅读视野的广阔性。

例如,《桂花雨》这篇课文中,虽然作者所描述的是家乡的桂花雨,其中却潜藏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并且在描述的过程中也是对迷人景色的诗意化展示。学生可以在这篇课文中充分体会到桂花的香甜,特别是文本中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既是对桂花的怀念,更是对思乡之情的全面升华。对于琦君的散文来说,最典型的特色就是思乡之情,在她的散文中,弥漫着特殊的怀乡忆旧之风。对于这一点而言,如果仅仅依靠对这一篇文本的解读,很难充分体会到作者在此类文风方面的典型特征。由此,一位教师在设计这堂课的“微课程”时,把琦君的其他散文整合进来,如《家乡味》《烟愁》以及《写作回顾》。这些散文的基本概况在“微课程”中进行了简单简介。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出示这些作品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对琦君散文的整体特点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有效地对琦君散文的整体特点进行把握,对琦君散文写作语言的特点、写作方法的特色进行品析,从而有效地拓展了他们的阅读视野。

总之,“微课程”虽然简小,但是精悍,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借助“微课程”辅助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文本阅读的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