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文言文教学中阅读与翻译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如何处理好文言文教学中阅读与翻译的关系

陈红平

江苏灌云县杨集高级中学陈红平

文言文时代离我们已经久远了,但文言文的魅力却折服着一代又一代人。而如今,随着高考改革之风的吹进,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及考试的重中之重,其中文言文阅读也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大文言文教学力度已势在必行。下面就文言文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文言文教学要重视“阅读”

文言文课给众多老师和学生的印象总是死气沉沉,听之无味,嚼之难受。把原本活跃的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今人呢?并且江苏省20008年以后高考一直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放声去读,读出其中得味儿!读出其中的意!

文言文诵读是前提,是关键,但“读”非“读”也,要会读、有目的的读。

1.课前预习要强调“阅读”对理解文意的作用

古人学习文言文,大多采用“死去活来”的学法,即拿到一篇文章,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熟读直至会背,然后再理解其意。我想这种学习文言文方法就是在强调“读”的重要性。在课前读文章,难度很大,因为有许多字词不能理解,句子停顿也难以把握,所以课前读就可以带着这样的目的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让学生自己查阅《古汉语字典》,解决字音问题。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是学习文言文的最起码的要求,而正确的读音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朗读文言文时,最应该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和词类活用。如:“举酒属客”中的“属”,读“zhǔ”,通假字读通假音。要能正确停顿,读准句读。古人在授书时,首先要“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古人把读准句读作为一门基础课,说明读准句读对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课前读,结合注释及字典大概读准句读,很难的留在课上听老师分析。

在未正式学习文章之前,学生就能读出文章的大意,也有助于理解文章意思。

2.课中学习要注重“阅读”对把握重难点的意义

在师生共同探讨文言文时,了解了字义、句义,甚至段义,对文章内容有大体把握,这时候更需要诵读,因为这时读能加深对文义地理解,并且先前不太明白的句读,这时根据文义再读,就能够读得更为准确了。让脑筋动起来,在理解基础上诵读,效果更加。如:《师说》中有这样一句:师道之补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地停顿就很难把握,在理解其艺意思以后再来读,就知道应在“也”后停顿。那么在这时读,应重点突出这地方地停顿。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更利于记忆,直至背诵。再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再理解句意基础上再读,就可以进一步理解出这句话是在强调老师地作用。

3.课后复习要重视“阅读”对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效力

这个“课后读”并不是说下课以后再读,而是在文章学完以后,连贯起来读。尽管文言文重在内容理解,重在字词句意理解,但读出文章地情感、读出文章地韵味也是比不可少地。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写作目的,都寄予了一定的情感。如李密的《陈情表》一文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皆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其中有这样一句:“臣密今年四十又四,祖母刘今年九十又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他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李密对祖母的孝心之至,可谓“至情之言”,能产生“悲恻动人”之心。尤其在谈到“报养刘之日短也”时,应该读出悲痛、读出不舍、读出恳请。又如《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从中读出柳永与情人离别时的那种辛酸与苦楚。在对全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不仅能读出感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

“课后读”是建立在文章内容结构都知晓的前提下,这样还有助于背诵。比如《师说》第二节很长,但分析其层次后就好背诵了。理解基础上读多了,背诵速度以及准确度一定会更快、更高。

宋人朱熹也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这都告诉我们诵读得重要性。而且在语文课堂上要舍得留时间给学生读,老师做诵读指导。这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文言文教学要重视“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全面检测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它亦成为历年来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而且江苏近几年文言文翻译分值增加到9分。因此作为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对文言文翻译方面的探讨势在必行。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要求。就教师而言,既退出其外,又入乎其中,既起到了“导”的作用,又尽到了教的职责。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地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的能力,老师重在教给他们方法。本文就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一、二文言文中部分句子的翻译为例,试析老师如何让学生学会自己翻译。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对译法)

乔曾锐对其做了如下界定:“在合乎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的情况下,译文刻意求真,通过保留原作形貌(表达方式)来保持原作的内容和风格,这种翻译方法叫直译。”简而言之,直译就是要求译文和原文一一对应,即既要忠实原文的内容,又要符合原文的结构模式。其特点就在“直”,不拐弯抹角。2002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就明确指出以直译为主,并把此作为评分标准。所以指导学生学会直译是必须的。例如:

原文: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译文:六国覆灭,天下统一。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原文: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子。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字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可谓之直译。直译的方法中,老师只是告诉同学们,一个一个字对应于现代汉语,教给他们这种对应的方法,培养这种对应的能力,就算不能完全准确的译出原文,但也相差不多。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无论拿到什么语句,都不会慌张,都会从容地一一对应,久而久之,文言文能力定会提高。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否则,直译就变成“死译”了。例如:“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师说》)中“三人”有的学生翻译成“三个人”就不对了,准确理解应该为“几个人”。

2.重点实词、虚词要译出

新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5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让学生掌握实虚词,并不是让学生去死背字典,而是教他们方法。我们还可以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进行比较、归类,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使其能举一反三,牢固掌握。比如,出现频率很高的“其”字,常见的用法有:第三人称代词,例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其次,句中语气词,表推测,例如: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表感叹,例如: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对于翻译中的拦路虎,我们不要畏惧,而应该联系上下文或联系旧知推测。老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做到“我不畏虎,我能制虎”。不能一遇到不懂字词就查字典,方法重于结果。

3.特殊句式要译出

(1)倒装句和被动句

①原文: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

对译:月亮升起从东山上,徘徊在北斗星与牵牛星之间。

调整: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与牵牛星之间徘徊。

②原文: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对译:本来是一代英雄,然而如今哪里在呢?

调整:本来是一代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③原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对译: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健。

调整: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④原文: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对译:不束缚受时世,学习向我。

调整:不被时世束缚,向我学习。

分析:

例①为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从东山之上”作状语,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应该放在谓语“升”的前面,后半句亦然。

例②为疑问代词“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面。还可以给学生归纳三种常见的宾语前置情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另外有提宾标志“之”“唯……是”标志的语句,宾语前置。

例③为定语后置句,“利”作定语,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应该放在宾语语“爪牙”的前面,后半句亦然。

例④为被动句兼状语后置句,翻译时也应调整语序。老师引导学生在直译的基础上,注意调整语序,让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特殊句式。

(2)省略句

例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译:(他)本来是一代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省略的成分根据语句通顺需要,一定要补出来。

4.语气不能落下

文言文翻译,语气也很重要,不能视而不见。2008年江苏考试大纲再次提出文言文翻译注意语气!所以疑问、感叹、祈使、推测等语气也是翻译得分要点。比如“其”表推测: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表感叹:如: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总之,文言文的翻译不是一字一句,一笔一墨就能说的清道的明的,学生也不能通过一时片刻就能完全理解和接受的,更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熟练运用的。老师只能引导他们,教给他们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归纳总结,每一篇文言文都能提醒他们从字、词、句以及语气等方面运用讲过的方法,学会自己动脑动手,长期下来,学生有了思考的习惯,有了克服难词句的方法,相信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会渐浓,文言文翻译能力也一定会提高。

为改变死记硬背、机械学习文言文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教给他们方法,激发他们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