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活化小学英语教学之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教学做合一:活化小学英语教学之本

赵双阳

赵双阳

摘要:“教学做合一”既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核心理念,也是陶行知的主要教学观。“教、学、做”三要素的合理组合是构建“教学做合一”模式的保障。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边学、边教、边做;先学、后教、再做;先做、后学、后教”改变了“教→学→做”单一的线性模式,可以扭转小学英语教学中单一枯燥、脱离生活的现状,是活化英语教学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教学做合一;模式构建;实施策略

一、前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贯穿课程、教材、教法改革的始终,尤其体现在教学上(成尚荣,2005)。“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观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小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

然而,在现实中,小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教、学、做”分离的现象:教师灌输的多,学生主动学的少;教师拘泥于教材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教师忽视创设真实、半真实的生活语境,激活不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的动机,交际应用环节薄弱甚至空缺。

那么,小学英语教学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呢?笔者在大量的教学观察中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适时多维度组合“教、学、做”,可以合理构建“教学做合一”模式,激活课堂,实现小学英语课堂的活泼、创新、高效。本文用教学案例诠释“教、学、做”的具体构建,并探讨“教学做合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二、“教学做合一”模式的构建

合理构建“教学做合一”模式的关键在于厘清“教、学、做”的三者关系。陶行知先生认为:“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以做为基础,”并强调“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也就是说,“教、学、做”三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如果我们肤浅地理解为“教→学→做”,课堂教学就会落入俗套:教师枯燥地讲解灌输,学生被动地记录、机械地做题。

既然“做”是“教学做合一”的中心和基础,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都要为学生的“做”服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状态灵活组合“教、学、做”,创造性地实现学生“会做事情”的最终目的,即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交际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

笔者通过观察和实践,探索了“边学、边教、边做;先学、后教、再做;先做、后学、后教”的三种模式,运用于小学英语教学,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边学、边教、边做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他们通过日常的观察学习,通过家长、教师、同伴等的指导,并通过生活交际中反复模仿操练(即“做”),逐步习得语言。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借鉴:“学、教、做”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因此“边学、边教、边做”把现实生活模拟到课堂,学生学习英语是在一种真实或者半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

例如,笔者在教学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Unit8Howareyou?”时,利用PPT呈现了一幅感冒症状的图,见图1。

图1

图中四个孩子分别表现出“头疼、发烧、咳嗽、流鼻涕”的体态,教师以一个问题“What’sthematter?”引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在学生求知状态中实施教,自然引出“headache、fever、cough、runningnose”四个和感冒相关的词汇,学生在跟读、模仿后,教师让班级学生表演任意一个和感冒相关的动作,模拟生活中的感冒,要求全班学生说出对应的词汇,这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抢先回答,给学习较慢的学生又一次提供了语言输入的机会,如果有学生说错了单词,又有同伴的及时纠正。整个活动过程把“学、教、做”有机融入到一起,“学、教、做”几乎是同时的,学生在学中做,在教师的教中做,在做中发现问题再学。

2.先学、后教、再做

“先学后教”是江苏省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教师提前布置学生课后学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预习作业;教师在检查、批改、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学情,学生会的不教,教学生不会的,把学生的疑点、难点确定为课堂的教学重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操练,解决实际应用性的问题,也就是“做”。

“先学、后教、再做”模式是把学习环节提前了,前置于课前,学生自学后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教师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这样的教学就具备了很强的针对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Unit8Howareyou?”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自学如何用英语打电话向教师请假,电话信息背景见图2。

图2

学生课前学习,查阅课本,上课时教师提问学生,当有的学生按照汉语表达习惯说“I’mYangLin.(我是杨琳)”,学得快的学生立刻指出错误,应该是“ThisisYangLinspeaking.”,教师给予确认,这时的教是真实高效的,因为犯错的学生得到及时纠错,提供帮助的学生强化了打电话用语,又体验到学习英语的成功感。

3.先做、后学、后教

人是在不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进步的。作为教师,要敢于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弥补自己的不足,在教师的教学指引下修正自己的不足。陶行知说:“儿童不但有错误,而且常常有很多错误。因此,教师的任务是根据事实,肯定他们的错误,从而改正他们的错误。”

例如,笔者在教学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Unit2Let’smakeafruitsalad”前,布置学生回家制作水果沙拉,做好后拍成图片,并用英语介绍制作水果沙拉需要的原料以及特征。学生通过自己先做水果沙拉、查阅生词、用英语介绍,提高了动手能力、学习生词的能力、写作能力。班上有个学生作品很具有创意,并编写押韵的小诗。如图3。

图3

该生在班上踊跃展示自己的成果。在介绍自己所用水果“甜枣(jujube)”时,对该单词的读音有困惑,教师及时地示范;当该生遗漏了制作水果沙拉需要原料“奶酪”时,教师自然引出单词“cream”。这种“做、学、教”是自然融合的,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是相关的。

三、“教学做合一”的实施策略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该思想是陶先生在反对旧教育,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提出的,它强调“教学做”三者的统一,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强调“做”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的重要作用(金颖,2011)。小学英语教学要实现“教学做”三者的统一,必须关注两点:

1.按需多维组合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生活的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关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转引自李曦,2013)。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把“做”放在第一位,也是教学的落脚点,教师根据“做”的需求实施“教”与“学”,在“做”中“学”与“教”,在“学”与“教”中纠正、改进、升华“做”。这样的按需组合“教、学、做”是多维的、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线性的组合关系。

“教、学、做”的多维度组合还体现在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我们习惯上把“教”的执行者定位于教师,把“学、做”的执行者定位于学生,其实这种定位是狭隘片面的。学生可以充当“小老师”,教同学,教师也要低下身来向学生学习。例如,学生也可以实施“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教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他们作为学习伙伴更具有示范性和可模仿性。同样,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要向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学习,尊重学生的创意。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做”才是真正的多维度构建,才是真实的“教学做合一”。

2.借力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situationalapproach)是上世纪50年代法国古布里纳(P.Guberina)和古根汉(G.Gougenhein)针对视听法的局限性提出来的教学方法。我国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受英语教师的启发,把它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历经30多年的探索研究,已经引起了小学语文乃至整个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李吉林老师(2013)提炼了情境教学的五条要义:“以美为境界;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属于教学英语的情境教学法被小学语文教学运用得风生水起。反过来,我们何尝不能把小学语文的情境教学成果移植到小学英语课堂上来呢?

小学英语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英语学习的需要,运用实物、图片、音频、视频、语篇等为信息载体,以“按需设境、以境生情、以情促思、以思导学”为路径的教学方法。“境、情、思、学”以英语为工具,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渗透思维品质的培养。其实施路径见图4。

图4

践行情境教学路径的英语课堂是这样的:教师根据英语学习的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语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起学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情感共鸣,学生在“动情”中打开思维,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进行有效学习,在教师提供的真实、半真实语境中运用英语。“教、学、做”在“思”为纽带链接中实现了有机统一。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是灵动的,是创新的,也是高效的。

四、结束语

“教学做合一”教学观切合了英语课程的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在交际应用(做)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文呈现的“边学、边教、边做;先学、后教、再做;先做、后学、后教”仅仅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用“教学做合一”的几个具体示例。在此抛砖引玉,呼吁更多的教师能密切结合教学实际,去探索创新,在教学中多维度组合“教、学、做”,借助于情境教学策略,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境界,使小学英语教学侵润生活气息,富有灵动性,彰显英语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