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教育”的教学理论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乐学教育”的教学理论探讨

彭文冲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七彩云南小学彭文冲650500

关键词:乐学乐学教育教学

摘要:“乐学”是乐在其中的一种学习境界。乐学之巅是学乐,乐学是状态,学乐是境界。“乐学教育”即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出发,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转变。

正文:

“乐学”一词,最早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乐律二》:“唐人乐学精深,尚有雅律遗法。”此词初指有关音乐的学问,后来则有“学科”的意味。

“乐学”是乐在其中的一种学习境界。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欢——乐在其中。“知道”偏重理性,你是你,我是我,只是被动学习知识,不能把握自如。“喜欢”触及情感,发生兴趣,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就放弃,不能长久;“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几乎“陶醉”,这样的人学习不累。朝鲜学者于1493年用汉文写了《乐学规范》一书,其后一百多年,朱载堉在其所著《乐学新说》(1603年)中亦采用了此词。自萧友梅1927年出版《普通乐学》一书之后,不少音乐家便把“乐学”的内容和西洋的“音乐基本理论”等同起来,如应尚能的《乐学纲要》(1935年)和郑志的《越学大纲》(1936年)等。我国古代的“乐学”固然包括音乐常识和技术理论层面的内容,但无视历代先贤对于音乐所作的大量的宏观论述,认为乐学仅仅“基本上略同于现代的‘基本乐理’”,这类目前中国音乐界流行的看法,既不符合我国传统乐学的观念,也不符合已有一个多世纪发展历史的世界音乐学学术潮流。中华民族的子孙应当继承先贤的优秀传统,顺应世界音乐学学术潮流,不拘泥于失之偏颇的陈见,把音乐的宏观理论视为“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学之巅是学乐,乐学是状态,学乐是境界。乐学与学乐是快乐的词句,听起来是悠闲、舒畅,带着幸福的触感。这漫长的一生,不管我们理想是什么,都注定要追随幸福而去。幸福就像太阳,在我们心中散发着光芒,我们始终追着幸福奔跑。因此,为了幸福我们要做自己的精神贵族,一切自然而自然,遵循生命的节奏,在乐学中过一种绿色的生活。

“乐学教育”即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出发,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转变。“乐学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对于确立和稳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认知和情感的需要及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乐学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我国古典教育思想中“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寓知于乐,以趣激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无不折射出“乐学教育”的思想火花。西方古典教育思想也有类似的表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的教育思想已经开始产生“乐学教育”的萌芽,夸美纽斯对于“教学的艺术”的描述则更全面地论述了“乐学教育”这一概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的目标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几方面分别构建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对于人才培养观念、体制要求和培养模式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认为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手段。事实上,实行“乐学教育”与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方向是相吻合的,“乐学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更加注重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统一,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依据学校文化和实际情况对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

从“乐学教育”的相关研究来看,意大利教育家维多利诺创建了反对压制儿童个性的“快乐之家”,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创立的“暗示教学法”则被誉为“加速学习进程,开发人类潜能的一次革命”,这种教学法引起了西方对“乐学教育”的广泛关注。我国对于“乐学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对“乐学教育”的思想探源、内涵分析和实践操作三个方面,在思想探源方面主要对“乐学教育”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和关联性做了深入探讨(郭文安,1992;臧梅,2003;杨善武,2005;郑锦扬,2005);在内涵分析方面主要关注“乐学教育”功能方面的拓展及与教育改革方面的适应性问题(史鸿敏,2007;李敏,2009);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为宏观的学校教育改革,如上海“愉快教育”、北京“快乐教育”、天津“金色童年教育”等诸多教育改革实验(张忠萍,2008;苏军,2009;),但更集中于“乐学教育”思想在特定课程中的运用,即教学法层面的研究,探索和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乐学教育”实施模式,并从不同的学科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有效建议(杨春萍,2002;朱薇,2009;吴立,2010)。但仔细分析可知,目前还缺乏针对特定地区学校、特定受教育人群实施“乐学教育”的系统研究,对“乐学教育”的评价模式也仅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缺乏相关的实证检验,因此“乐学教育”的实践性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可以挖掘。相应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努力建设覆盖全民的公平教育放在了更为显著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德)福禄倍尔.人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晓玉.小学生乐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北京教育研究,2005.12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胡宝陔.乐学思想的历史溯源及启示[J].广州教育,1992,(10).

[5]杨小微.情知互补与儿童发展——兼评乐学教育实验的理论内涵[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3)..

[6]吕敏.简论乐学教育思想的内涵[J].中国教育学刊,1991,(06).

[7]陈加春.寓教于乐与乐学教育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