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化传统教育的回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谈谈文化传统教育的回归

刘彩宏

刘彩宏

摘要:文化传统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中化民族的历史与精髓,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繁荣,贯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教育就是以优秀文化传统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一种教育方式。

关键词:文化传统;教育;教师;学生

中国自古重视教育,《易经》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这是公德无量的社会事业。蒙学教材是指我国古代专为学童编写或编选,在村学、私塾、书馆中进行启蒙教育的课本,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基础教育段。蒙学教材除四书五经外,主要有以下教材:

一、《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综合性蒙学教材。其内涵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练,主要内容包括:道德伦理教育,开篇就是阐发人性的意义、强调伦理的重要性;自然知识教育,例如有方位、五行、农作物、家畜等名称;经学知识教育,简单介绍儒家人物及其学说,并提及诸子;历史知识教育,以时间为序,从三皇介绍到清朝建国;还有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勤奋学习,举出大量“学而优”的例证和历史上的神童故事。

二、《百家姓》

《百家姓》是和三字经同样有名的古代蒙书。《百家姓》以姓氏编为四言韵文,便于诵读,简短易记,特别在农村,曾广为流传。这本书只是搜罗了当时的姓氏,把它联贯起来,使读者知道社会上有哪些姓。这在封建社会注重族姓的时代,是有它的作用的。因此,长期以来,它是儿童学习的杂字课本。

三、《千字文》

《千字文》是目前被认为世界教育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蒙学课本。用1000个互不重复的汉字,组织成一篇绝妙的文章。它的内容相当丰富,有自然、历史方面的名物,有帝都、朝廷、典章、人物的盛况,有关于个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有谈论务农、读书、饮食、居处、园林、祭祀等方面的生活常识,有训诫子弟的言论等等。句式均用四言韵文结构平易近人,毫无晦涩难懂之处,便于儿童朗读背诵。

四、《千家诗》

《千家诗》多是浅近易懂的名家作品。由于唐代以来,在科举考试中要考试诗篇,同时学习诗歌可以陶冶人的心灵。这本诗限于律诗和绝句,便于儿童理解和背诵,所以用作蒙学教材,流传很广,影响很大。

五、《童蒙须知》

朱熹认为习与性成,儿童从小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生受用不尽。在这个基础上发扬光大,就能“入于大贤君子之域”。其中有不少内容确实属于儿童教育所应重视的。如:“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文字笔砚”;“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书,严正分明,不可潦草”,等等。总的看来,该篇对于儿童的养成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六、《弟子规》

《弟子规》,是以学规、学则的形式对儿童进行学习指导和品德修养的启蒙读物。全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数节,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纂辑而成。

除了以上六种教材外,较通行的蒙学教材还有《龙文鞭影》、《幼学琼林》、《故事寻源》、《增广贤文》、《重订增广贤文》等等。蒙学教材受到历代著名学者的关注,反映了整个社会对蒙学的重视,也保证了蒙书的质量。蒙学以“明人伦”为目的,以孝悌为主要内容,始终肩负着承载和传播儒家伦理道德的使命。

古圣先贤通过解读“天道”(大自然固有规律、原理),顺天应人,比附核定为人伦大道(人类恒常遵循的基本人际交往规范)。具体说,从大自然体性上所谓“上天之德好生”(如“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的仁爱原理,类比确立“父子有亲”的天然伦理;从大自然空间上“众星拱北辰”“不偏不倚谓之‘中’”的中庸原理,受启成立“夫妇有别”的恰当分工(男刚主外,妇柔主内);从大自然相状上“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公平原理,借鉴树立“君臣有义”(泛指领导与被领导)的必要品格;从大自然时序上“寒暑以时,昼夜不替”的诚信原理,相应建立“朋友有信”的基本原则;从大自然功用上“天行健,自强不息”的运动原理,引申设立了“长幼有序”的正常规范。凡此是为“五伦”(伦,人与人的关系),揭示了作为社会人,必须首先应具备的五种最基本人际关系。不难看出,它不但极其平实自然合理而富有人性化,同时具足了非常圆满的智慧和特别深广的积极意义,即所谓“父子有亲,夫妇有别”而“家齐”;“君臣有义”而“治国”;“朋友有信”、“长序有序”而“天下平”。

如《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18字主词,进而逐条逐字演绎开具为360句、1080字,包括了113件事的洋洋大观专著,《弟子规》将所谓弟子学生辈日常行走坐卧、衣食语思、居家出门、待人接物以及读何书,怎读书等等的全方位规矩、标准、原则,用极富感染却又异常朴实肯切的诗韵化警句格言,娓娓道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人类生存,《弟子规》作为人经的价值将是普世的,是完全超越时空,超越阶级,超越族群的。《弟子规》正是源于人类与大自然同频共振,天人合一,和谐共存,这一最高智慧范式观照下的文明成果。

纵观现当代中国,从1912年民国废除读经,“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来,整整一百年四代人中断了传统圣贤教育,其中变本加厉的是“文革”大革文化命,使中国文化传统遭到了一场空前的浩劫,直接的后果是造成了整整一代人对我国文化传统了解和认识上的空白,间接的也是更重要的后果是使人们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对文化传统普遍忽视的意识,让多少国人满脑子叛逆和敌视传统文化。

民国教育的仿美体制,共和国照搬前苏联模式,直至“文革”出现了所谓的“白卷英雄”,改革开放来又一味应试教育,“分数第一”,其一脉相承的本质仍在:月亮外国圆,必弃中华传统孔子教育而后快。而西方教育主要目标在为资本生产培养技术与高管人才,着力追求知识技能,鼓励竞争、斗争;相应地把仅仅是道德底线的法律,却当作德育教育的最高标准。众所周知,世界进化分为物质、物种、人类三大阶段。物质进化以繁衍为特征,物种进化以竞争为特征,而人类进化,则以互助为特征。西洋文明与教育,与我传统文化提倡仁爱、互助、大同,提升人性升化比,全非同一坐标系,优劣高下自判,岂可同日而语?如何反要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中学为耻,西学为荣”在后已?对待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与对待欧美文化盲目崇拜,使很多人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产生质疑和责难。国民对文化传统的无知和蔑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导致民族自信心的削弱,进而导致民族精神的丧失。

中国文化传统重视道德教育,重视培养人的道德品行。儒家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做很多事来成就自己,但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学做有道德的人。在家要孝敬友悌,尊长爱幼,在社会上要彬彬有礼,谦虚谨慎,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人的一生,如具备了这样的道德品行,可说是具有人格魅力的一生。

阅读经典就是与经典对话,经典代表了传统的智慧,可以给我们教益。正是与经典的对话,文化传统对一代代人发生影响,形成强大生命力的文明。我们倡导经典文化教育方法,它是对古典教育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兴。经典中天人合一观念、刚健自强的意志、尊老爱幼等文化传统观念,是中华民族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的价值取向。经典文化最能体现人文精神,最能体现文化传统。经典是民族文化传统的载体。

对学生进行这些教育,益于学生情感和意志的完善。文化传统教育主要在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关键,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感悟,把所学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才能去领略人的价值,去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

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建立于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没有文化传统的底蕴,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谈。因此,学生应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吸取精华,吸收其爱国意识、道德观念、处世哲学等以人为本的文化精髓,建构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培养当代学生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让民族精神世代相传,发扬光大,也是教育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山西省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

邮政编码:0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