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德育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中职生德育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江琼帮

江琼帮广东省廉江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广东湛江524400

摘要:目前中职生在德育课学习中存在轻视德育课、厌学情绪、评价失当、应试心理、忽略素质修养等问题,笔者就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课存在问题对策

目前,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对德育课缺乏兴趣,理论脱离实践,学习效果差,思想政治素质不高,道德修养水平低,实践能力不强,甚至于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些情况令人担忧。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除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实施计划不够科学外,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是重要原因。

一、中职生在德育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轻视德育课。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偏科思想,认为学好专业课就行,人为地将学科分为主要科目和次要科目,把德育课看成是陪衬课,觉得学与不学无所谓、学好学坏一个样,只要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了。有这样的心态,在学习中就会产生厌倦心理,甚至于有抵触的情绪,被动地学习,从而导致学习乏味,学习效果甚差。

2.厌学心理。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动力。有些学生对德育课之所以不感兴趣,除了教师和学校的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主观上认为德育知识没有实用性,不会给他们带来经济实惠,再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总是觉得德育是虚的,金钱财富才是实的,这样也会起到负面作用。

3.评价失当。评价失当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自我评价失当,二是对社会评价欠妥,从而对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

(1)自我评价失当。学生自我评价不当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自大,要么自卑。基础知识好的学生认为初中阶段已经学过这门课,中职课程难度低,学习时间短,学不到更多知识,于是对德育课不屑一顾,有自大的心态;基础知识差的学生则感到德育知识深奥,不易理解接受,久而久之便失去信心,上课无精打彩,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对知识不求甚解,有自卑心态。

(2)对社会评价欠妥。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无所用,德育知识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派不上用场,没有实用价值,甚至认为德育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学得再好也没有用,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重记忆轻理解,或者是重知识轻实践。有些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并不重视德育和人才的素质修养。由于这些原因,学生对德育课往往抱着漫不经心的学习态度来对待。

4.应试心理。中职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以素质培养为目标,以能力训练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不少学生还是改变不了传统习惯,以分数论英雄,在学习中大力追求高分效果,学习中出现了“应试学习”现象,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忽略了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方法上的错误,只懂做笔记、背题纲,不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

5.忽略了素质修养。不少学生在德育课学习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习轻修养的问题,认为学习是一回事,修养是另一码事,不懂得德育课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修养境界。有些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重要条件下谈修养是愚蠢的,追求金钱财富才是聪明的,因而不注重自身修养。

二、纠正中职生德育课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要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增加实践课时,从而达到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自己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将来就业服务。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教学方法方面下功夫,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活动,如故事法、成语法、演讲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辩论会、游戏法等等;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改革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模式。要从平时表现、实践能力、理论水平、觉悟状态、修养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评学生,也可采用学分制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心声,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在教法上切忌搞一言堂,在平常生活中注意克服“教师权威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5.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每个人要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靠的是良好的素质修养,凭的是过硬的专业技能。这两点都要靠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用人单位在聘用员工时,也是要综合考核应聘者职业素质的,要让学生引起高度重视,着重提高职业素质,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6.加强素质教育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德育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特点,开展素质教育训练课活动,如讲文明礼貌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义务植树活动、禁毒宣传活动、挫折教育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可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蒋乃平主编《职业生涯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霁主编《哲学与人生》(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