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宣传报道浅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1

传统文化宣传报道浅议

柳晓

柳晓

(南阳电视台,河南南阳473000)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1)10-0199-01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而每逢中华传统节日都会让我们领略这种传统文化带来的不朽影响。所以弘扬中华文化便成为永久不变的话题,当今社会媒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发展文明上却力量相对薄弱,本文则就传统文化宣传报道做出几点议论。

关键词:传统文化;电视;文明

近年来,每逢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总能在荧屏上看到一组组五彩纷呈的节庆专题报道。此时,观众被引领到美不胜收的历史长河里,一颗心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春风中,一种文化古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看后,在满足之余又若有所失,电视作为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主流媒体,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仍显得散乱单薄。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联想。

国脉长继世所无

纵观世界各国的的文明史,一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文明古国,如印度、埃及、罗马等,都未能像中国这样,绵延五千年而国脉不衰。这其中一大奥秘是,包括节日文化、礼仪文化、伦理文化、道德文化、法纪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长河之水,浪浪相接,从未中断过。中国之所以在几千年中,屡经内扰外患,分而必合,始终以泱泱大国的气象,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无价之宝,各民族团结靠它维系,安定社会靠它缔造,人心祥和靠它滋润,文明昌盛靠它支撑。为此,大力宣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说是上合天心,下和地利,中得人和。

传统文化的世代递传,像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像盐融于水无迹无痕。一行字一句话,便能使人脉搏相通,亲情相融。“百善孝为先,万事俭当头”,“每逢佳节倍思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话,作为一种民族情感的符号,即使走遍五洲四海,也能在炎黄子孙中直通无碍。

文明花香此为根

人们经常以“满招损,谦受益”、“以礼卫身,不爵而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名言箴句作为座右铭。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当代社会涌现出来的众多道德模范、文明俊秀,其精神之根无不是深扎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国有易但礼不变。即使在历朝战乱动荡年代,传统道德准则依然被人民大众所谨守奉行。文革动乱中,一位不识字的老妇,不避嫌疑,坚持救助政治上落难的一家人,理由是人到难处帮一把。民为国本,本固枝荣。正因为此,我们的国家虽经历灾难仍国脉相继,灾难过后,很快能拨乱反正,重振雄风。

但令人惋惜的是,自从几十年前“打倒孔家店”、“文革”中一度破“四旧”、“评法批儒”,混淆和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根,时至今日,疤痕犹存。眼下,社会上出现的精神空虚、道德滑坡等不如人意现象,皆可从传统文化的根脉受损上找到病因。

浓墨重彩绘春光

《红楼梦》中,宝玉上学受教,老师问道:“`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此意怎讲?”宝玉回答:“好德是天理,好色是人欲,天理难胜人欲。”一问一答间,说出了传统文化老而弥新的道理来。传统文化倡导的偏重于天理人伦,注重用道德礼俗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强调以德服人,容易打动人心,是以孔子学说,虽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被奉为至宝,“孔子学院”遍布全球。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路漫漫其修远矣。为让文明国风代代相传,电视这一主流媒体应担起扛鼎之责,邀请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化艺术家、民俗学家等社会精英人物,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通过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经常化、系统化、普遍化。再扩而言之,还可把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与电视宣传的各种形式融汇在一起,铸造出包罗古今、荟萃东西的中国风味电视节目来。我们可喜的看到,《艺术人生》、《子午书简》、《国宝档案》等优秀栏目,在激烈的收视大战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通过世界地理、探索发现、城市建设等频道,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众擎易举,众志成城,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必将以万古不灭的生命力,开出似锦繁花,结出丰硕果实。

作者简介:柳晓,南阳电视台新闻中心时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