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吴文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吴文禄

吴文禄

吴文禄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中心小学266408

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可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师严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点至关重要。

2.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更不能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通过对体育教学的目的以及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知识的介绍,观看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像、收听广播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

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时对他们加以了解,在处理上应有所区别。对平时一贯认真刻苦而偶然不适的同学无需批评;对体力分配不合理的,应告诉他们失败的原因和如何分配体力;而对怕苦怕累者,除进一步讲清道理外,应让其补跑一次,使其能认识到自己意志薄弱的毛病,抓住顽强意志这一环节,经过几次反复的工作即可初步解决。

三、在评价中进行渗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能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些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在赞扬他们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一味的表扬,事事得赏,这不仅会变成毫无意义,而且会变成“无聊”的代名词。过重、严厉的批评,则可能毁灭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因此批评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更高要求。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应从“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