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创建一个道德社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在学校创建一个道德社区

宋卫东

宋卫东(四川省资中县重龙镇西街小学四川内江614200)

【摘要】由于现阶段,很多学生出现了畸形的心态,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那么如何在确保高成绩的同时又提升他们的品德水平,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特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希望可以获得抛砖引玉的功效。给这些迷茫的心灵一个正确的指引,促使他们迷途知返。

【关键词】教育观念科学管理三个一体化道德社区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4-049-01

一、前言

现阶段的中国,教育领域中的传统观念备受排挤,社会问题也因教育的诱导而日趋复杂。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度使教育支离破碎,拜金主义又使教育误入歧途,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和危害化,引发了社会有识之士的警觉。作为以高分数和高升学率为教育的重点高中,其担负的第一大任务是为各类大专院校输送合格人才。"合格",不仅仅是高考成绩的合格,同时必须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更新教育观念。

校长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不折不扣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正办学的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面对市场经济的蜂拥而至,校长要致力于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新的要求,包括人才的数量、质量、层次、结构及其创造价值的能力,并且以此为依据,形成新颖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并且依据社会的客观发展进行切合时宜的调整教育的规模、类型、结构,革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这就要求校长把主要精力放到研究教育观点、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规律上来,放到教育教学改革上来,放到教育理念上来。教育理念是个老生常谈的主题,理念出效益,有人把理念比作下棋,校长就是一名棋手,学校中各种资源就是棋盘上的棋子。下棋有下棋的规律。校长必须遵循规律,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取舍有当,才能全面完成育人任务。

(二)强化科学管理。

德育工作并非夸夸其谈,也不仅仅是条条框框的管理规则,即使这种管理是科学和有效的。从"生活德育论"到"生命德育论",都无一例外的强调尊重学生的生命和个性的自由成长,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然而现实问题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离自己的承诺还依旧遥远,我们的理论总是在自欺欺人。我们依然是在用一套貌似完备而科学的条文来实施僵硬的管理,虽然在这些条文中都有完美的描述,彰显人性的色彩。只是因为这样的工作方式有章可循而又简单易行,更具有客观的操作性和可量化的评价性而已。

我们总是在有意或者无意的冷落学生,并不是我们不懂得为人师表,而是我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善于模仿我们的老师,记忆自己曾经受到的管理,以及自身学养和人文精神的再缺失所导致的。单凭这一点,我们的德育工作者的专业训练并不足以纠正其思维和行为的偏差。换言之,,即便是源于人文学科的更多的也只是体现在言语上的口若悬河和行为上的八面玲珑。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的功利性目的带来的恶果,假如我们的授业恩师的人文精神的缺失、独立自由见解的丧失以及简单化的工作方式都被我们照盘全收,或许我们还不及他们。这当然还包括我们许多大大小小的领导,因为他们是对一层层工作成绩的终审者。这应该就是我们德育工作简单化的真正根源。既然已经深刻了解到这种根源,那么我们德育工作者就要坚决遗弃这种理念,高屋建瓴的审视自我工作方式,努力培养科学的管理体系。

(三)坚持三个一体化。

(1)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一体化。以往,我们学校德育工作,往往被蒙上了浓重的政治运动的色彩,忽视了科学性。当前的德育改革,应当在科学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上寻求突破点。科学性是指德育的体制、内容、方法,应当符合客观实际;而思想性是指德育以何种思想为指导。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现实工作中有机的结合和统一,才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首先,要对学生加强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武装学生的头脑。其次,要依据科学,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育人的客观规律,逐步做到系列化、和制度化;最后,坚持以激励诱导为主,批评处分为辅的育人原则,分层施教,因人制宜,逐步实现中学生德育大纲对学生的要求。

(2)坚持德育目标和智育目标的一体化。长期以来,学校的教育工作过分追求高升学率,以智代德或者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致使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一些重大是非问题认识左右摇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必须把德育目标和智育目标结为一体,实行两个目标一体化,即平日结合教学常规的落实,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应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有效的渗透措施。学生政治课学习优劣的考核,也不能单看考试成绩而应与考核学生能力和思想行为相结合。对学生能力的考核,除对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考核外,应着重从学生对社会、学校、家庭一些是非问题的讨论。从而帮助其树立明确的是非观。

二、坚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学生在学校收到的教育回到家庭以后,家庭成员对其品德的形成也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绝对不可忽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要经常召开家长座谈会,会上激励家长们要踊跃发言,从中洞察端倪,帮助其摈弃庸俗和落后的思想,树立新颖和高尚的道德水平。学生一旦毕业以后,就要融入社会,即使学生在学校德智兼备,进入社会以后可能会受到社会不正风气的蛊惑,可能会误入歧途,这就需要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尊重,关爱,进取等等优良的社会风气。

三、结尾

初级学生优良的品德离不开教师们的谆谆教导;离不开家庭良好风气的熏陶,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全社会齐抓共管,我们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肯定会有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