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学困生的有效转化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浅议农村学困生的有效转化问题

刘立树

(四川省汉源县河南中小学校四川雅安625300)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11-0092-02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老少边穷的农村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一部分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成绩差、让老师头疼的学生群体,他们被称为学困生。如今"学困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农村中小学校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学困生的人数远远高于城市学校。而农村中小学中存在的学困生人多数是留守儿童,其考试成绩普遍在四五十分以下,而中小学阶段又是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困生,对其促成有效转化,就会对个人、对家庭、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困生的转化就应该是每个教师必须要面对难题。以下就如何对农村学困生实施有效转化做浅显论述。

一、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自身原因

有的学生适应性差。在升入小学或初中后,学习环境和内容都是陌生的,他们在面对突然增加的众多学科束手无策,而谁能很快适应,谁就学得轻松,反之就形成学困生。通过调查了解多数学困生行为习惯差,过度的依赖他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难以约束和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习效率很低,长久之后变得无责任心,不肯承认错误,无所谓成绩好与坏,甚至扰乱课堂纪律,时间一长逐渐变为学困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遗传或其他的原因,智力发展低于同龄其他学生平均水平,他们记忆困难,理解缓慢,对于知识不能变通;他们愿学、乐学,但结果往往是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比其他的学生多,而成绩却远远不如他们,在学习上处于持续困难的状态。久而久之变为学困生。

2、家庭原因

现在农村家庭中孩子也不多,大部分父母都在外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孩子成了家庭的"小皇帝"。这种社会现实造成了对孩子溺爱有加,磨练不足,养成了孩子怕苦、怕累、怕难、贪玩、依赖性强、骄横、任性、惟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农村家长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地点也不固定,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另外部分家长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者部分家长意识不正确,认为学习无用,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孩子的吃、穿、用上,造成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于放纵。

3、学校原因

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成绩论英雄,有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够新,与素质教育的实施相悖;教学中采取"填鸭式"、"保姆式"等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主动性全无;有的老师甚至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严厉训斥和指责,以至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发生;有的老师对全体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偏爱优生,厌弃学困生等等。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和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久而久之而形成学困生。

二、采取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我认为,学困生并非是无药可救,只要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会是学困生得到转化。

(一)、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在对学困生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家长在外工作的多,离异的多,做小生意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他们大多忙于工作、生意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而一旦发现自己的子女学业荒废或行为差错,往往不反思自身原因,却一味打骂子女乃至对其丧失信心,放任自流。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逐步沦为学困生。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立足学困生的具体实际,合理分析困因

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对待班上的学困生,只要存在学校教育,存在班级授课制,就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学困生。故而,有学困生存在于自己的班级也就合情合理了,所以教育者要转变旧观念,不能排斥学困生,不能鄙视学困生,更不能对学困生的学习及在校表现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相反,我们要多关注学困生,多鼓励学困生,和学困生多交流。在关注、鼓励、交流中建立相互信任感,教师就可以对本班学困生很轻松地摸好底,随后就可以根据学困生的具体实际,合理分析出他们之所以学习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对不同学困生要采用不同的转化措施。

(三)、合理利用学困生的心理矛盾,帮助学困生真正转化

由于种种原因,学困生普遍具有复杂矛盾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化解他们的内心矛盾,使他们真正从外表到内心得以转化。一方面,学困生既自尊又自卑。学困生常有的一种心态是破罐子破摔,这是一种自尊心没有得到尊重或受到挫伤,导致心理失衡,而向相反方向发展的一种心理反应。因此,我们做转化工作时,首先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讥讽、不挖苦、不训斥,不打骂、不体罚他们,以免把他们愈推愈远。同时要为他们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的自尊心能通过正当方式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学困生既有上进心,又有惰性。有的老师缺乏耐心,急于求成,看到后进生出现"教育反弹"现象就对学困生丧失了信心。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学困生也渴望上进,做人人喜欢的好学生,可长期懒惰散漫的坏习惯早已根深蒂固。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学困生转化中保持相当的耐心,常对他们加以鼓励,帮助他们发展上进心,弱化惰性心理,最终使其上进心战胜惰性,取得转化工作的成功.

(四)、对不同学困生要采用不同的转化措施

对于那些由于智力因素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要树立"持久战"意识,首先应该清楚,帮扶这类学生并非一朝一夕就会取得成功,转化他们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努力和坚持;其次还要有心理准备,也就是说,教师的投入和付出对这类学生不一定有用对于那些由于家庭因素而造成的学困生(多是留守儿童),我们可以采用"督促+检查"的方法,即:着重督促和检查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由于这些学生的家庭作业不能得到家长的正常辅导,所以,教师检查家庭作业时应细致且耐心地对待这些学困生,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家庭作业中出现问题如发现这些学生没做家庭作业或作业中有错别字或错误的地方较多,就应当及时告知监管人,并有必要在课余时间给予这些学困生家庭作业辅导。对于那些由于学校原因而造成性格孤僻或胆子偏小,甚至对学校、教师以及同学交往存在自卑感、恐惧感、厌学感的学生,我们要循循善诱,耐心且和蔼地给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消除恐惧、自卑;要引导其他学生跟这些同学多交流,多玩耍,以便打开他们的心扉,达到慢慢转化的目的。还有一些因贪玩而不爱学习的学困生,这类学生人都头脑灵活,但上课爱开小差,注意力不够集中,从而造成学习成绩差;更有一些学困生是因为迷恋玩游戏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的,对于这两类学生我们要趁甲劝诫谈话,及时端正其思想态度。总之,针对不同的学困生,教师就应制定并采取不同的转化措施。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有教育存在,"学困生"及"学困生"的转化必定是我们教师要永远面对的问题。它需要教育者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我们对学困生不放弃,找准困因后,对症下药。学困生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把握原因是前提,关心爱护是基础,全程管理是保证。对于那些"学困生"我们要有耐心和责任感,要形成合力极力去转化,而决不能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