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探索

魏娅

(河北省辛集市旧城学区军齐小学,0523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

一切知识的起源无不是来自与于生活,尤其是数学。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基于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上,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数学知识的教授和学习都应该植根于生活实际。同时让学生充分认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依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学习数学,建构数学知识的框架。不同的教师将会采取不同的措施,下面就谈谈我的教学实践,以和同行们共享。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我在教学二年级统计时,正好遇上第29届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统计,每组可以选择或者自己设计喜欢的统计方法,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出奇的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金、银、铜三种奖牌分别用黄色、银灰色、橘色来统计;有的则是用不同的图案来表示三种奖牌;有的更加会动脑筋,将几年中的金牌数表示在方格纸上,并用线连起来,得出金牌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做题,而是在游戏活动中解决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也让学生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超市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汶川灾区小朋友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自己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五、摘录生活资料,解决实际问题

“资料摘录”——把在生活实际过程中,所观察到、所发现到、所体验到、所应用到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记录下来,形成日积月累的一种资料。如:学习连减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可从左到右逐步减的计算方法。一种是可把所有的减数加起来,然后再用被减数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商店里的收银员,他们在收银时,总是善于用第二种方法,快捷简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鼓励学生努力去发现数学、观察数学、体验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新课标也这样要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出有价值的思考与练习,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解决方案。”教师给学生讲例题,安排练习,一定要引进与此相关的生活问题,达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在教除法应用题时,我举了这样的例子:为创环卫示范城,需安排学生当志愿者,穿红色校服的志愿者180人,是穿蓝色校服的2倍,穿蓝色校服的志愿者多少人?学生感觉直观,容易领会,大大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更让学生借助生活情境,运用知识,拓展思维。这样,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得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把生活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来弥补书本中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就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综上所述,数学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充分体现数学价值,从而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庆华.让数学走向生活化[J].科技信息,2006(5).

[2]刘立英.谈“数学生活化”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