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影响下中国教育模式发展趋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微课影响下中国教育模式发展趋势

郭岩

长沙医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远程授课、网络课程等新兴教学方式悄然兴起。本文主要分析微课对中国教学改革的影响以及未来教育模式可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微课教育模式发展趋势

一、引言

微课是类似于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网络视频的远程授课形式,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时空的限制,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时间配给进行学习,根据自己理解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练习方式。同时,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进行学习。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他们的自主选择权得到了最大发挥。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老师的责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教育的公平性。

二、微课的现实影响

1.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利用碎片时间,通过多样化形式,学习和分享碎片知识,即一个个独立的经验、方法和技巧,解决工作问题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先天的优势,避免了传统课堂中学生由于思想不集中,误听、漏听重要知识点的问题。微课学习资源小型化、学习方式便利化、碎片化学习等特点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次序。

2.促进教学之间互联互通与教育公平。全国各高校之间教育水平不一,教育特色也是各有千秋,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板。如果我们将各高校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的平台进行展示。从而使所有的学生能领会到各大高校的教学现状,进而取长补短不断从中进步。同时加强了各学校之间的连通性,进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进行资源整合以提高整个国民教育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教学质量不是太好的高校学生来说,可以一睹名校名师的教学风采从中汲取在自己学校学不到的实用知识。在此程度上,打破了知识的学科限制、学校限制、等级限制,大大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

3.推动教育发展与国际接轨。国际上每年都有大量的交换生和留学生来往于不同国家之间。由于是国际活动,由此造成的费用是相当高昂的。而通过与国际建立网络课程类的合作项目工程就能使我们在不需要走出国门的情况下可以学习到外国某些高校的先进思想、艺术、科技等课程。使我们的学生对于国际教育的走势和整体水平、先进程度等教育信息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轮廓。这样可以更好地明确我们的学习方向,认真对待我们与别人的差距。从而进行不断的努力创新,与国际社会接轨而不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未来教育可能走势

1.教育的时空性不再受限制。在未来网络课程教学的背景下,我们广大学生再也不用像现在这样只能局限在教室、实验楼、科学楼、艺术楼上课。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地方听讲,即使躺在床上也是可以的。通过一个平板我们就能看到世界各地优秀教师的讲课,而我们却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领略到世界的风采。我们的学习不再受每天的作息时间限制,而是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配置使时间得到最大化利用。那时教育的年龄限制也可以被彻底打破。因为只要有互联网不管你在哪、在什么时候、多大年龄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真正地可以活到老学到老。

2.传统的教育模式将被打破。随着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相关技术日渐成熟,平台不断增多,微课教学也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微课是为教学和学习模式创新而生的,微课应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之类创新的教学模式,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微课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教学时间短,便于其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作为课前预习,课中解疑,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会被微课或其他的教学模式所取代。(1)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视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了解,国外广受赞誉的微课讲座,虽然只有18分钟的时间,但是演讲者上场之前,制作团队要花好几个月与其共同打磨演讲内容、编排故事逻辑,以保证讲述内容既有深度,也能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而目前国内教师制作一节微课少则几天,多则几周。(2)从教学规律分析,绝不是所有内容的学习都适合切片化。具有较高人文内涵和思想魅力的讲座与课程,尽管篇幅长,同样倍受欢迎。

四、发展对策

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工程,微课等网络教学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正视这些问题并通过合理有效途径解决问题。

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们是网络课程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升级。避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阻碍了网络课程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大对网络教学的法律保护,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使整个项目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的通知.教高,2003,1号。

[2]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教育技术通讯,2001,(1):21-22。

[3]黄玉莉网络教育交互平台的探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7,(1):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