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试论会展学科的人才培养之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03
/ 2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试论会展学科的人才培养之路

顾盼兮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200072

摘要:会展学科体系庞大,学术研究内容繁多,人才缺乏是会展教育的现状。本文指出中国的会展教育应通过进一步了解会展专业、挖掘两种人才以及丰富课程内容等方式培养会展人才,从而为我国未来会展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坚强保证。

关键词:中国会展教育改良

会展业是一个高度综合的产业,会展产业链涉及不同环节,贯穿多个行业,因此各环节、行业都需要高质量的会展人才,与此同时培养专业的会展人才所依赖的知识背景差异巨大。因此,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结合会展发达国家会展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在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制很难与国际接轨。因此,在这里本人将从德国会展教育中找出可用于当代中国之处,提出一些较符合中国特色、获取高素质会展人才的方案。

一、会展专业前期知识普及宣传

根据会展学科的理论体系构成,一般将会展学科的学科体系分为三块内容。第一块是学科基础,对于会展相关基础学科的培养,如会展学原理、会展心理学、会展法规、传播学概论等;第二块内容则是研究会展运作理论和方式,包括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文案等;第三块内容为会展专题研究,针对大型文化旅游、文艺演出、网上会展进行研究。由这三大块内容可发现,培养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需要覆盖整个会展策划直至服务方面,对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因材施教”。

根据上述分析,中国的会展人才由于其涉猎的范围之广除了常见的国际贸易类、广告类和艺术设计类之外还有外语类和旅游管理类,对专业的定位并不清晰,从而导致不同学科都存在“会展”专业,学生的理解和认知会有所误解。此外,会展行业正逐渐形成一个热门行业,随之带动的则是会展专业,高校而盲目开设与学校擅长的专业不符的专业也会导致人才名不副实、就业方向不明的情况发生。而培养高质量的会展人才是摆在牌面上的问题,排除功利性的因素,学生真正喜欢这个专业和能学好这个专业是这个问题的前提保证。不同于中国社会情况的是,德国社会相对而言并不看重“学历”而看重“技术”,因此他们不会为考上本科或者专科而烦恼,而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择校亦是如此。因此,在中国这个以高考定终身的思维模式下,忙于学习的中国学生对不同专业的了解其实并不多,所以在学生青少年时期对会展专业知识的普及尤为重要。宣传可以通过广告和宣讲形式,宣讲的介绍人可以是就读该专业的大学生、有关会展方面的权威人士,等等。也只有将会展人才的分类了解清楚以后学生才会对未来自己会展涉猎的范围有所了解,更有助于自己选择希望未来就业的、感兴趣的专业。

此外,博士、硕士、教授的学历下却是专攻其他学科的教师,缺乏专门培育会展教育的师资力量多数学习经济、旅游、广告、管理等,会展教育方面的师资情况并不乐观。另一方面,现如今会展专业缺少理论体系和教材的支撑,对于会展的研究不够深入形成一套理论体系,教师在对会展专业的教学上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是由于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导致的因素之一,只要长时间积累定能得到改善,而将会展专业普及也能够使教师对会展有一个较粗略的了解,根据自身所学专业进行教学,从而教授内容更为专业而不会过于枯燥。在高校范围内推广会展知识,亦可以起到高校对会展重视的作用。

二、实践性人才与理论性人才的发掘

论文《建立会展学理论体系——繁荣幻象下的回归》一文中,作者俞华于2003年6月1日在CSSCI以“会展学”为关键词,查询十年之内的学术论文,发现发表数量为零。而查询关键词“展会”检索记录1234篇,其中绝大多数为行业性刊物介绍专业展会情况。由此可以看出,会展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其学者对会展学的理论体系研究几乎是空白。由于论文发表时间较早,因此以现在大学生较为常用的百度学术为平台进行相关关键词检索。以“会展学”检索为例,可以发现以相关性进行检索排序,虽然数量上较多,但是相关论文依然较少,论文发布的时间与当下相比也有10年之久。

现如今,我国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大量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导致有关设立更多专业的高校层出不穷,会展专业也面临这样的现状。因此,效仿德国开展会展教育的院校“少而精”的特色在我国无法实行下去,而我们可以从科隆大学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提取其精髓。我国的高校中职业学院学习会展学科的比重远远大于本科院校,而我们也熟知的是,本科院校的学生相对而言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相对于职业学院的学习会更加容易上手,因此,对于本科院校可以着力发展和培养理论型人才,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于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去而不是纸上谈兵,从这个层面做到“少而精”;而职业学院的学生更侧重于发展和培养实践性人才,从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在两种人才划分的基础上再对会展的分类进行细化学习。

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办学过程中,无论是高校还是各类中专或职业中学都必须与会展公司或行业协会、专业媒体等紧密合作。至于操作方式,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除此以外,经过调查发现,本科学历为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当中,能够真正从事会展行业的人数占比比较低。很多学生对于选择会展专业理由并不相近,对于会展的认知并不充分,因此导致就业方向犹豫不决。因此,实践类课程应尽早从低年级开始,让低年级的学生对于会展行业现状和运作的认识得到满足,进而促进他们对会展专业的理解,尽早确定就业方向。

三、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会展教育体验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在这个被网络主宰的时代,人们对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能够更及时、有效地经行传播,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过去的单方面转变为多角度获取。换句话说,新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吸引广泛目标受众,将信息传达给更多人。因此,通过新媒体来了解信息以及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同理,新媒体能够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丰富课堂与课余生活。不仅如此,虽然现状中国在实体展会活动中逊于德国展会活动,但通过创新思维,利用通过互联网会展营销和互联网教学,培养新时代的新人才和展会新形式,可能就会为中国展会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在平时的理论教学基础上,通过网络教学的的方式(微信公众号、网络会展平台等)了解当下展会情况的同时,“足不出户”在课堂上得到实践操作。线下师生可以网络互动,增进师生关系同时进一步了解课堂所学,对知识得到更深了解。除此以外,新媒体在会展营销中的运用即将成为一种热门展会营销形式,通过学习网络会展平台的设计和宣传方式,为以后成为会展核心人才提供思维上的启发和借鉴。

四、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高校的会展教育应把握会展业高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推进会展教育的不断改良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会展人才,为国家的会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应该来说,由于会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国重视实践对理论的重要意义,针对当下会展人才培养也定会有自己的方案。因此除了本人所提到的3种较为简单可操作的获取高素质会展人才的方案,高校也可以根据国家要求、其他展会城市案例进行研究其会展教育方式,针对本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高素质人才最终为中国的经济水平发展和繁荣昌盛服务。精英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观察才能够得知培养方式的正确与否。由于本人对会展教育的认知角度较以学生角度出发,对会展专业的理论知识的认识还仍然比较浅显,因此对会展专业的理解还需长时间的实际生活体验和知识的沉淀,有不足之处望能包涵。

参考文献

[1]张健康德国会展教育体系的考察与思考[J].中国会展,2004,(17):34-35。

[2]刘硕论德国会展教育的产学结合模式[期刊论文].现代交际,2014,(3)。

[3]王春雷德国会展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会展教育的启示[J].中国广告,2005,(03):85-88。

[4]刘大可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6,(05)。

[5]邬国梅国际会展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J].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2007,13-16。